日更三万 作品

第五十四章 一颗糖,两种未来的味道

汉斯·迈耶,这位严谨的德国工程师,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成了沙河镇一道最奇特、也最不和谐的风景。他和他那支同样严谨的团队,像一群精准执行着代码的机器人。

他们从不与村民交谈,从不在警戒线外多停留一秒。

他们吃饭,喝的是从德国带来的、经过严格过滤的矿泉水。

他们睡觉,是在那辆密不透风的、拥有独立空气循环系统的厢式货车里。

他们用行动,向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展示了一种近乎于洁癖的、对“标准”的绝对忠诚。

而江建国则用行动,展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

他卷起裤腿,和村民们一起,站在混着石灰水的泥地里,一锹一锹地,为土地翻身。

他的午饭,是和张老三蹲在地头,分食同一个烤土豆。

他的夜晚,是在张老三家那盘烧得滚烫的土炕上,听着这个老汉,就着一袋旱烟,讲述着这片土地,过去一百年的风霜雨雪。

两种文明,两种战争哲学,就在这片小小的、中国的戈壁滩上,无声地,对峙着,碰撞着。

对峙,在第五天,被汉斯·迈耶,主动打破了。

这一天,内蒙古草籽站空运来的,第一批紫花苜蓿草籽,运抵了沙河镇。

当村民们,看着那青绿色的、充满了生命气息的种子,被一袋袋地搬下卡车时,整个晒谷场,都沸腾了。

他们知道,刮骨疗毒的第一步,已经完成。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黄土换血”!

也就在这时,汉斯·迈耶带着他那个年轻的助手,穿着一身崭新的、一尘不染的防护服,第一次,主动地,跨过了那条黄黑相间的警戒线。

他径直,走到了孙庆华教授的面前。

“孙教授,”

他通过助手翻译,用一种公事公办的、不带任何感情的语气说道,“根据我们前三天的初步检测,我们有几个数据,需要和您,以及这片土地的所有者,进行一次同步。”

孙庆华放下手里的放大镜,扶了扶眼镜,淡淡地说道:“请讲。”

汉斯·迈耶从助手手里,接过一个平板电脑式的、在当时看来如同科幻造物的仪器。

他点开一份充满了曲线和数据的报告。

“第一,”

他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峰值,“我们对你们用作‘肥料’的草木灰,进行了成分分析。我们发现,除了你们所需要的碳酸钾之外,里面还含有大量的、无法被精准控制的重金属元素,包括铅、镉、以及微量的砷。按照欧盟即将推行的《有机农业生产法案》,这类未经提纯的草木灰,属于三级工业污染物,是绝对禁止被用于农业生产的。”

此言一出,周围那些围观的、识字的村干部,脸色,瞬间就变了。

污染物?致癌物?

他们祖祖辈辈都用来肥田的宝贝,怎么到了洋人嘴里,就成了毒药?

孙庆华的脸上,却没有丝毫波澜。

他只是冷笑了一声。

“迈耶先生,你们德国的土地,是几十万年前,由冰川运动形成的冲积平原。你们的土,很‘干净’,但也像一张白纸,缺这少那。所以,你们需要用最纯净的肥料,去精准地,补充它所缺乏的元素。”

他弯下腰,从地上,抓起一把那混合了石灰的、黄得有些发白的土。

“可我们这里,是祁连山下的戈壁滩。我们的土,是几百万年来,由风沙和岩石,共同铸就的。我们的土,天生就富含各种矿物质。你口中的那些‘重金属’,在我们这片碱性土壤的特定环境下,恰恰是维持土壤活性、促进作物风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

“你用你家厨房那套精美的西餐餐具标准,来评价我们这口用了五千年的、能炖下整只羊的铁锅。迈耶先生,你不觉得,这很……傲慢吗?”

汉斯·迈耶的眼中,第一次,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被冒犯的神色。

但他依旧保持着职业的冷静。

“教授,我尊重您的经验。但科学,只相信数据。”

他划开第二份报告,“第二,我们对你们的灌溉水源,也就是那口备用井的水,进行了检测。我们发现,水的硬度,以及其中的氟化物含量,严重超标。长期饮用或使用这种水源灌溉,会对人体的骨骼和牙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