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酆都‘藏经阁,痴鬼(第2页)
她话锋一转,语气带上几分难以言喻的凝重,“然,幽冥之大,污秽之源,非皆如青灯巷之怨那般…尚有清明可循。”
她顿了顿,声音低沉了几分,如同古老的钟磬敲响:“青灯巷千年积淀,其怨虽深,其源尚‘清’——指向对学问、功名的执念,本质非纯粹恶念。汝以‘理解’之心,包容其悲,疏导其怨,故能奏效。然…”
孟婆的目光陡然锐利起来,如同能刺穿灵魂,“然有怨毒,深植骨髓,根植于纯粹之恶、无边恨意,其‘心’已无半分善念可循,唯有毁灭之欲,吞噬万物之饥渴。此等污秽,强行‘理解’,如同引火焚身,反噬己魂。青莲虽能容万物,亦有其极限,过则…染尘,乃至凋零。”
她浑浊却仿佛能洞察一切的目光再次聚焦酸杏儿颈
后:“印记边缘,光华是否偶有滞涩?隐现暗红?此非力竭之兆,乃汝心念触及‘理解’边界之警示,深渊烙印之预兆。强行包容至恶,其恶反噬,如同跗骨之蛆。”
酸杏儿心头剧震,下意识地抬手,指尖轻轻触碰颈后印记的边缘。
一股细微却清晰的冰冷刺痛感传来,印证了孟婆的话语。
在青灯巷最后净化那青年才俊滔天恨意时,印记边缘确实曾传来过一丝这样的异样感,当时只以为是力竭,如今想来,竟是污秽反噬的烙印!
“近日,酆都‘藏经阁’文脉异动。”孟婆不再多言警示,直接切入正题。
她指尖轻点石碗水面,碗中清光微漾,如同投入石子的湖面,波纹荡开,映照出模糊却令人不安的景象:无数悬浮的虚幻书架间,原本流淌如璀璨星河般的“文脉长河”(象征知识传承的魂力流)多处出现断流与淤塞,光华黯淡污浊。
守护书卷的柔和光团或老者虚影状的书灵,有的抱头翻滚,记忆碎片如萤火般逸散;有的狂躁地撕扯着虚幻的书页;有的呆立角落,眼神空洞,机械地重复念叨着意义不明的残句断章。
“阁中守护书灵多有狂躁、记忆淆乱之症。疑有外力侵蚀文脉本源,或与阁中某些‘痴迷典籍、文墨’的书痴鬼有关。”
孟婆详细解释了“痴鬼”的种种:痴情鬼、痴物鬼(吝啬鬼、滥赌鬼等)、痴艺鬼(琴棋书画)、痴名鬼…“痴念本非恶,然若遭邪秽侵染,则如火上浇油,其害更烈。
痴念深重,魂体渐与所痴之物同化,若遇外力撩拨或自身痴念失衡,极易堕为怨鬼厉魄,其痴念化为怨毒,危害更甚寻常怨灵。”
她以几个幽冥着名的痴鬼为例:痴迷弈棋、因一步残局徘徊千年不散的棋鬼,其棋局已成绝地;痴迷铸剑、魂体融入剑炉烈焰的剑痴,其剑冢戾气冲天…生动说明了痴念的多样性与潜在危险。
“汝携青莲之力前往藏经阁,重在‘理解’其痴,疏导其念,隔离其秽。”
孟婆语气凝重如山,“切记,若遇本源污秽,非汝现下可解,当以‘断流’‘隔绝’为先,保全自身与文脉根基,方为上策。”
言罢,孟婆指尖再点碗中水面。
波纹中心景象变幻,聚焦于藏经阁深处一个偏僻、光线尤为黯淡的角落:一个形容枯槁、穿着破旧儒衫的老者魂魄(简翁),眼神狂热而呆滞,如同被钉在原地,死死抱着一卷残破竹简。
那竹简通体被一种粘稠、蠕动、散发着浓烈血腥与怨毒气息的暗红色血痂所覆盖!血痂之下,隐约可见扭曲的符文,正散发着令人灵魂颤栗的不祥红光!
更令人心悸的是,竹简边缘,一丝暗红污迹如同活物般缓缓蠕动,仿佛拥有生命。
孟婆指尖第三次轻点,碗底景象瞬间模糊,倒映出的不再是藏经阁,而是一片翻腾咆哮、由无尽怨毒与绝望凝聚而成的血海虚影——万怨窟!
波纹剧烈震荡,那竹简上的暗红污迹竟与血海虚影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弱却清晰无比的共鸣!
孟婆眉头深锁,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色,低语如叹息:“此秽…源自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