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大明仿周,天下诸侯
这要若非是自家人,恐怕此刻大秦帝国已然是要出征讨伐了去。
即便没有如此。
此时此刻,在这天皇大殿之内,几位辅政大臣,还有下方的百官也是纷纷开口:“殿下,如今燕王、楚王、周王、代王、鲁王……一众封王全部都出发,对于我朝威胁盛大。”
“没错,殿下。”
“哪怕这几位王爷出海最快也都要近三月的时光,才能够抵达美洲之处,但对于我大秦帝国依旧是个极大的威胁。”
“如今南美洲也是在我大秦的控制范围之内,可在更远之处还有着大片大片的土壤等着我们去征服。”
大臣们破天荒地站在了同一阵营里面。
朱樉此时也很头疼,踱步走在这大殿之内,摇晃着脑袋开口说道:“那你们说该如何?难不成本王还真就一直拦下去,让本王的那些兄弟个个不去?
他们听我的话嘛?
更别提此次连大明境内,本王的太子大哥可也安排了福建、浙江、两广一带的水师开始出发,难不成连大明也都是要命令一番?”
朱樉一顿反驳,顿时将下方这些朝臣、侍卫、辅政大臣的嘴全都是给堵上了。
对于其他的藩王之地,如今已然膨胀了的大秦帝国,赫然间是想要碰一碰的打算,可对于大明,众人鸦雀无声。
“行了。”
朱樉也知道指望不上这些人,眼珠子瞪得老大,“一个个的还不赶快先去大明境内拉拢更多的人,招收到更多的百姓。
如今我们的前期优势还在,一步快步步快。
假以时日就算拿不下一整个美洲,南美洲也是我大明境内,燕王、周王还有鲁王、楚王他们到了那里也不可能攻打的。
他们能攻打的只有如今空缺的中美洲还有南美洲之处,也是我们接下来同样要争抢的地盘,明白了没有?
还不快去。”
说到最后秦王朱樉就差直接上脚,把这些人全都给踹飞了。
四位辅政大臣认清了现实之后,也赶忙去做起了此事来。
埋怨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将这雪球滚得越来越大。
他们才能收获的更多。
一众人全然退了下去,秦王朱樉呵呵一笑。
此刻在这天皇大殿之内的他,脸上却是并没有半分的忧虑之色,反而还带着几分淡淡的笑意,似乎对于当下的这一幕早就有所预料了。
别忘了,昔日那航线的航行图可是他亲自交出去的。
而这航线的航行图可是连陆羽都没有的。
若是他朱樉不将此物拿出来,即便如今他的那些好兄弟,老四、老六等人想要出海,恐怕一个个的也全都是猫捉耗子——两眼一摸黑,没用。
而他朱樉既然拿了出来,又怎么可能没有考虑得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
“这天下再如何大,也都该是我朱家的这锅肉,就算是要烂也应该烂到我朱家的碗里,什么时候轮到你们这些世家大族着急上火?
哪怕吃的少一点,只要本王的大秦帝国能够立得住,一整个南美洲其实就已经够了,剩下来的多多益善,多了是好事,少了本王也不在意。
天下如此之大,若只有本王的一个大秦帝国,恐怕父皇那边都要担心。
而若是在这一整个美洲之处,还有了老四的大燕帝国、老六的大楚帝国、老五的大周帝国,诸国并列,才能够让父皇安心。
本王才不会成为这最大的靶子。”
这一刻,秦王朱樉面露笑意,踱步行走在这大殿之内,这才是他真正的帝王心术。
毕竟哪怕是打下了大片大片的土地又如何?
他朱樉再怎么能耐,也就欺负欺负那些蛮夷之人。
朱樉可是听说。
最近一段时间,大明境内蒸汽轮船居然也都开始造了,而且蒸汽轮船岂不是要比他们大秦的航行巨舰要来的厉害得多?
看看之前的火车,就知道彼此间的差距有多大。
如此一来,要是他出手的吃相太难看,把太子朱标,还有陆羽这些人给逼急了,到时候一旦翻脸。
一整个大秦,包括大秦帝国的所有土地,恐怕全都要成了大明的。
铁路、蒸汽轮船,鬼知道这家伙以后还能够拿出来个什么样的物件来。
他出手自然是要未雨绸缪的。
“可惜了咱的大秦,本来能拿下大片大片的土地的,不过咱也算是知足了,这真的知足了。”
朱樉喃喃自语。
话是这么说的,可心里俨然有了几分,给自己搞一个传国玉玺的打算了。
大秦帝国都快要立国了,怎么能够没有玉玺?
“可惜了不能够把太子大哥的那个玉玺给拿过来,不然咱的大秦也就更正统。”
朱樉一声长长的叹息,虽然他已成了这即将大秦帝国的天子,可打从心眼里面,还是认为他是大明人、华夏人、中原的子民。
毫无疑问的。
数个藩王的消息被锦衣卫迅速传回到了那大明境内,但凡经手此事的人,个个都是面目一僵,随后又不由的昂首挺胸。
面带自豪之色。
旷古烁今,恐怕天下之大,也就只有他们大明,才能做到这个地步。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而当这份情报报到了洛阳新都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的跟前。
洛阳新都锦衣卫衙门,政通人和,官清吏廉,百官少有贪污,个个都兢兢业业。
再加上还有陆羽这个厉害角色盯着,还有之前各个地方豪族世家大族,全都是夹起了尾巴做人,想要再做那上下其手之势。
难度不仅增高,而且惩罚力度也是空前绝后。
能够光明正大地吃,何必还非要小心谨慎地吃?
哪怕还有一些不知死活的人,同如今这金銮殿之上的朝堂重臣的关系却是绝对不大了。
所以使得锦衣卫在大明日报的宣扬下,没有了文官的刻意针对,这把原本专干脏事的刀,如今似乎也微微转变。
就连毛骧也都开始畅想起来他未来的退休日子。
根据大明对于官员的任职要求,哪怕是朝堂重臣,到了一定的年岁,也都必须退居二线;二线之后,再到一定的年岁也就必须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