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95章 张家口市康保县非遗-二人台、根雕、奇石加工、皮雕

康保非遗:二人台、根雕、奇石加工与皮雕的文化华章

 在张家口市康保县这片广袤而独特的土地上,二人台、根雕、奇石加工、皮雕四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四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它们承载着康保县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民众的智慧与情感,是康保县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二人台:元曲遗韵里的草原欢歌

 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

 康保二人台属东路二人台代表性剧种,其音乐起源可追溯至元代散曲,部分唱腔源于唐宋大曲,小戏及唱腔有相当数量来自元人小令及明代民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它如同一条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岁月的痕迹,见证了康保地区文化的演变与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二人台不断吸收周边文化的养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多元融合的艺术特色

 康保二人台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结晶。其音乐旋律优美,高亢嘹亮,既有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又有江南小曲的婉转细腻。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集唱、念、做、打于一体,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题材广泛,涵盖了爱情故事、家庭琐事、社会现象等,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传承发展的时代担当

 2006年6月,康保二人台入选国家级、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为其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建立了三级传承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同时,积极创新,创作了《泥土情》等现代剧目,使二人台更加贴近时代生活。2011年起,康保二人台相继登上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间戏曲的魅力。康保县也因二人台获得了“二人台艺术之乡”的称号,与中国戏曲学院建立传承基地,与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共建非遗研学基地,为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雕:白杨枯根上的艺术绽放

 独特材质的地域馈赠

 康保根雕制作技艺主要利用塞外高原特有的树种——白杨枯根进行创作。白杨树在康保县广泛生长,其枯根形态各异,纹理独特,为根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这种独特的材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朽木不可雕”的说法,赋予了根雕作品以生命和灵魂。

 豪放灵动的艺术风格

 康保根雕作品豪放、张扬,纯朴、灵动,在写实的基础上较多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大部分作品表现了坝上草原纯朴的民风和现实性的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草原地域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根雕艺人根据枯根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形,巧妙构思,将一根根普通的枯根变成了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有的作品如奔腾的骏马,有的如慈祥的老人,有的如灵动的飞鸟,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艺人的高超技艺。

 代代相传的技艺传承

 康保根雕的传承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第二代传承人杨广惠(已故)将康保根雕加以归纳和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特的制作工艺。九十年代以后,第三代传承人杨德森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前提下,努力探索以坝上草原纯朴的民风和现实性的生活气息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性根雕作品,并将作品推广到外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根雕技艺,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