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张家口市沽源县非遗-民间花会、东路二人台、燕麦秸秆画
沽源非遗:民间花会、东路二人台与燕麦秸秆画的魅力交响
在张家口市沽源县这片广袤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民间花会、东路二人台、燕麦秸秆画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承载着沽源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民众的智慧与情感,是沽源县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民间花会:节日里的欢乐盛宴
沽源县的民间花会历史悠久,是当地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不可或缺的庆祝活动,尤其在闪电河乡黑山嘴村,这一传统更是传承得有声有色。民间花会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将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多种表演形式汇聚一堂,为村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祝福。
起源与传承脉络
民间花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当时的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农闲时节或重要节日组织起各种表演活动,逐渐形成了民间花会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在沽源县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在黑山嘴村,民间花会已经成为村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艺人们口传心授,将表演技巧和传统节目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得民间花会得以延续和发展。
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
舞龙是民间花会中最具气势的表演之一。巨龙在艺人们的舞动下,时而腾飞盘旋,时而俯冲直下,仿佛活了过来一般。龙身由彩布精心制作而成,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舞狮则以其活泼可爱的形象深受大家喜爱,狮子或跳跃、或翻滚、或挠痒,引得观众阵阵喝彩。高跷表演者脚踩高高的木跷,却能行走自如,还能做出各种惊险刺激的动作,如劈叉、翻跟头等,让人惊叹不已。旱船则模拟在水中航行的情景,船娘子身姿轻盈,随着船的晃动翩翩起舞,仿佛真的在水上漂行。
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
民间花会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它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在花会期间,村民们齐心协力筹备表演,共同参与其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同时,民间花会也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表演传统的节目和技艺,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东路二人台:蒙汉文化的融合结晶
东路二人台是蒙汉两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沽源县以及周边坝上地区广泛流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形成背景与历史发展
随着蒙古民族的北移,大批汉民从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迁入坝上高原。这些汉民将内地的秧歌、社火、道情等艺术形式带到这里,与蒙古民族的民歌、长调、打坐腔、“好来宝”等元素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东路二人台。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简单表演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了一种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戏曲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