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张家口市尚义县非遗-干嗑、赛羊会、口外剪纸
尚义县非遗三绝:干嗑、赛羊会与口外剪纸的文化密码
在张家口市尚义县这片农牧文明交汇的土地上,干嗑、赛羊会与口外剪纸三大非遗项目如三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塞外高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民俗内涵,成为解读坝上草原文化的重要密码。
一、干嗑:方言韵律中的民间智慧
起源与流变
干嗑(又称呱嘴)起源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目不识丁却极具艺术天赋的民间艺人常有录(艺名“楞板头”)在快板基础上创新而成。其表演以尚义方言为载体,通过押韵的俚语俗谚配合手掌击节,形成“缓急相间、一气贯底”的独特节奏。早期作品如《捉跳蚤》《朱副官刁人》以微小生物喻讽社会乱象,展现强烈的民间讽刺智慧;新中国成立后,艺人创作《打太原》《童养媳妇得解放》等新剧目,配合时政宣传;改革开放后,新生代传承人吕峰等创新融入现代器乐,推出《新农家乐》等乡村振兴主题作品。
艺术特征与传承
干嗑的核心魅力在于“方言押韵诙谐”与“即兴编创”。表演者需掌握尚义方言的声调韵律,将生活故事转化为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韵文,配合手掌击打膝盖或桌面的节奏,形成“说唱击节”的立体表演。2008年,干嗑被列入张家口市首批非遗名录;2025年,第七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吕峰通过“文字化保护”整理口传剧本,并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使这一百年曲艺焕发新生。
二、赛羊会:草原上的“羊奥运”
历史渊源与文化融合
赛羊会可追溯至北魏时期羁縻高车族的斗羊传统,县境出土的元代“白釉点褐彩羊”瓷器为其提供实物佐证。现代赛羊会始于2003年石井乡首届乡级赛事,2017年列入张家口市非遗名录,2019年升级为河北省第七批省级非遗。活动以公羊对抗赛(分80公斤以下轻量级、80公斤以上重量级)、种羊选美(从毛色、体型、肌肉线条等维度评选)为核心,融合蒙古族长调、东路二人台等非遗展演,形成“竞技+文化+旅游”的复合模式。
社会影响与产业升级
赛羊会已发展为覆盖全国10余省市的国家级农民赛事,2024年第十八届赛事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尚义县规模化养羊户达54家,年存栏量15.8万只。通过“景区+公司+农户”模式,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赛事新增那达慕大会项目(搏克、射箭等),并引入无人机表演、汽车漂移等现代元素,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景观。其“文旅体融合”模式被河北省列为非遗保护典范,推动大青山AAAA级景区配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