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90章 张家口市阳原县非遗-独山车车会、竹林寺寺庙音乐、碎皮

阳原非遗:独山车车会、竹林寺寺庙音乐与碎皮加工技艺的文化交响 在张家口市阳原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地域文化的天空。独山车车会、竹林寺寺庙音乐与碎皮加工技艺,三项非遗项目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阳原县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独山车车会:车轮上的民俗狂欢

 起源传说与历史演变

 独山车车会,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在阳原县的独山脚下,村民们为了庆祝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创造了这种以车轮为道具的舞蹈形式。最初,它可能只是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即兴表演的简单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固定程式和表演套路的民间艺术。

 表演特征与艺术价值

 独山车车会的表演极具特色。表演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推着装饰精美的木制车轮,在锣鼓声的伴奏下,模仿推车、拉车、翻车等动作,同时配合唱词和舞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农耕生活画卷。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多方面:一是道具制作精巧,车轮不仅是表演的载体,更是工匠们智慧和技艺的结晶;二是舞蹈动作丰富多样,既有推车的稳健,又有翻车的惊险,展现了表演者们的力量和技巧;三是唱词内容贴近生活,反映了农民们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会功能与传承现状

 独山车车会不仅是村民们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更是社区凝聚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车车会都会成为村里的重头戏,吸引着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观看。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独山车车会的传承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非遗项目,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传承人梯队培养机制等,让独山车车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竹林寺寺庙音乐:佛道儒交融的声韵传奇

 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竹林寺,位于阳原县青元山中峰台,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是一座具有佛道儒三教合一特征的寺庙。在这座古老的寺庙中,寺庙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流传了数百年。它融合了佛教的梵呗、道教的科仪音乐和儒家的雅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音乐特征与演奏技巧

 竹林寺寺庙音乐的特征鲜明。从乐器使用上看,它既有佛教常用的法器如木鱼、引磬等,也有道教常用的乐器如笙、笛等,还有儒家音乐中常见的编钟、编磬等。在演奏技巧上,寺庙音乐注重音色的纯净和节奏的平稳,通过吹、拉、弹、唱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其代表曲目如《红洞山》《步虚》《五供养》等,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哲理和文化内涵。

 传承脉络与当代价值

 竹林寺寺庙音乐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僧人和乐师们将其技艺和精髓传承下来。其中,第五代传承人杨润春是这一非遗项目的重要代表。他从小在爷爷和爸爸的授艺下学习寺庙音乐,16岁起就正式参与寺庙音乐的表演。改革开放后,他收集失散的资料,召集爱好寺庙音乐的艺人,使得竹林寺寺庙音乐得以重现。如今,他的儿子杨永红已成为第六代传人,继续传承着这一古老的技艺。竹林寺寺庙音乐不仅具有宗教价值,更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