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张家口市阳原县非遗-晋剧、曲长城木偶戏、独龙杠夫妻摔跤
阳原非遗:晋剧、曲长城木偶戏与独龙杠夫妻摔跤的文化交响 在张家口市阳原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地域文化的长河中。晋剧、曲长城木偶戏与独龙杠夫妻摔跤,三项非遗项目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阳原县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阳原晋剧:梆子声里的历史回响
历史溯源与艺术融合
阳原晋剧,作为晋剧在河北阳原的地方分支,亦称中路梆子,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彼时,晋中梆子传入阳原,与当地阳歌、二人台等民俗艺术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道白通俗诙谐,唱腔高亢激昂,既保留了晋剧的婉转流畅,又融入了阳原本土的热烈与质朴。八代艺人历经130余年改良,将阳原晋剧打造成兼具艺术魅力与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
剧目创新与时代共鸣
阳原晋剧的剧目库中,既有《打金枝》《十五贯》等传统经典,也有《毛毛匠》《泥河湾》等现代原创剧目。其中,《毛毛匠》以清朝末年阳原皮毛匠跨国追债为原型,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展现阳原人的坚韧与智慧,该剧在省级戏剧节获奖后,更通过跨省展演扩大影响,成为阳原晋剧“走出去”的代表作。而《泥河湾》则以阳原泥河湾遗址为背景,用梆子腔演绎东方人类故乡的文明史诗,在第七届河北省戏剧节上斩获十五个单项奖,彰显了非遗与地域文化的深度结合。
传承困境与创新突围
20世纪80年代起,阳原晋剧面临业余剧团锐减、观众流失的困境。为破局重生,阳原县青年晋剧院采取“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策略:一方面复排《杨门女将》《白蛇传》等36部传统剧目,守住文化根脉;另一方面推出《老戏台》《冬奥情缘》等13部原创剧目,回应时代命题。同时,通过“线下剧场+云端舞台”模式,每年送戏下乡400余场,并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展演,累计观众达数十万人次,让阳原晋剧从河北平原迈向全国舞台。
二、曲长城木偶戏:竹布戏台上的百年传奇
起源传说与历史演变
曲长城木偶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一司姓艺人从北京等地学成后传入曲长城村。最初以京剧曲谱为基,后经三代传承人司保山改良为晋剧曲谱,形成完整的表演体系。清代至民国时期,木偶戏班活跃于晋冀蒙交界地带,1959年更在蔚县戏曲会演中获二等奖,成为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
表演特征与艺术价值
木偶戏采用1米x0.6米的竹布戏台,艺人隐于幕后,通过三根竹竿操控木偶头部与双手,同步演唱或口哨吹奏。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多方面:戏台搭建融合竹编与白布工艺;木偶制作采用纸浆脱模头部与木制身架;音乐体系吸收晋剧唱腔与本地“爬山调”;表演技艺涵盖翎子功、帽翅功等传统戏曲元素。现存《桑园会全传》《王三姐挑菜》等30余部剧目,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被誉为“活态的戏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