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四大名着:大观园归省庆元宵(第2页)
“宝弟弟,”元春看向宝玉,他正低着头,把玩着手里的玉佩,“你也长这么高了,学问可有长进?”
宝玉抬起头,脸红红的:“姐姐,我……我会写诗了。”
“哦?那可要给姐姐瞧瞧。”元春笑道。
宝玉连忙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是他近日在园子里写的。元春接过,细细读着,读到“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时,眼睛亮了:“这两句好,有灵气。”她抬头看着宝玉,眼神里满是疼爱,“看来你没偷懒。”
宝玉被夸得不好意思,挠着头笑了。
宴席过半,太监进来提醒:“娘娘,时辰不早了,该回宫了。”
一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满室的暖意。贾母握着元春的手,不肯放:“再留会儿,再留会儿……”
元春站起身,给贾母、王夫人磕了个头,磕得很轻,却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祖母,母亲,儿臣不孝,不能在您膝下尽孝。”她从头上拔下一支赤金点翠步摇,递给王夫人,“这是当年母亲给我的,如今还给您,就当儿臣在您身边。”
王夫人接过步摇,泪水打在上面,发出“滴答”的声响。
元春又看向宝玉,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几颗上好的念珠:“弟弟,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别像姐姐……”她没说完,转身就走,怕再多说一句,就舍不得离开了。
仪仗队缓缓出了大观园,元春坐在轿里,掀开轿帘的一角,最后望了一眼那片灯火辉煌的园子,还有园门口跪着的亲人。贾母还在挥手,王夫人的身影已经看不清了,宝玉站在最前面,像个倔强的小木桩。
轿子越走越远,大观园的灯火渐渐变成了模糊的光点,最后消失在夜色里。元春靠在轿壁上,闭上眼睛,眼泪又流了下来——这短暂的相聚,像一场华丽的梦,梦醒了,她还是那个被困在深宫的贤德妃,连哭,都要忍着声音。
荣国府里,贾母还坐在正殿里,手里捏着元春用过的茶杯,一动不动。王夫人把那支步摇紧紧攥在手里,指节发白。宝玉拿着那个锦囊,走到沁芳亭边,望着元春离去的方向,心里空落落的——他不懂,为什么当了娘娘,反而更不快乐了。
王熙凤指挥着仆妇们收拾残局,见大家都闷闷不乐,强笑道:“老太太,太太,别难过了。娘娘能回来一趟,已是天大的恩典,往后日子还长着呢。”
可谁都知道,这样的省亲,一年最多一次,每次不过几个时辰。对元春来说,这里是她魂牵梦绕的家;可对这个家来说,她更像一个尊贵的客人,来了又走,留下满室的思念,和一地的冷清。
元宵的灯笼还在亮着,映得大观园像个不真实的仙境。只是那仙境里,再也没有了贵妃的笑声,只剩下风吹过花木的呜咽,像谁在低声哭泣。
宝玉站在沁芳亭,手里的念珠被体温捂得温热。他忽然想起元春刚才没说完的话,“别像姐姐……”像姐姐什么呢?他不懂,却隐隐觉得,那深宫高墙里,藏着许多他不知道的悲伤。
夜色渐深,荣国府的灯火一盏盏熄灭,只剩下大门口的两盏宫灯,还在寒风里摇晃,像一双等待的眼睛。而宫里的元春,此刻正坐在窗前,看着天上的圆月,手里捏着宝玉送她的那卷诗稿,上面的字迹,还带着孩子气的稚嫩,却比宫里所有的珍宝,都让她觉得温暖。
这个元宵,对荣国府来说,是天大的荣耀;可对元春来说,却是一场甜蜜的煎熬。她拥有了天下,却失去了家;她被无数人簇拥,却比谁都孤独。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荣国府的大门缓缓关上,仿佛把昨夜的热闹,都关在了门外。贾母终于回房休息,王夫人把那支步摇放在妆匣最深处,宝玉把那个锦囊藏在枕头下。
新的一天开始了,荣国府依旧是那个赫赫扬扬的贾府,只是每个人的心里,都多了一份牵挂,像大观园里的藤蔓,悄悄缠绕,再也解不开了。而那座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建成的大观园,从此也有了新的意义——它不仅是元春省亲的场所,更是这个家族,对团圆最执着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