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四大名着:大观园归省庆元宵
荣国府的灯笼,从腊月廿八就开始挂了。一路从府门挂到大观园,朱漆宫灯、琉璃灯、羊角灯,花花绿绿,映得半边天都红了。元宵这日,天还没亮,贾母就坐不住了,披着件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在荣庆堂里来回踱步,嘴里念叨:“元春怎么还不到?会不会路上冻着了?”
王夫人挨着她坐下,手里捏着块帕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太太别急,宫里的时辰准着呢,定是快了。”她昨夜几乎没合眼,翻出元春小时候穿的虎头鞋,摩挲了半夜——那个扎着丫髻、追着蝴蝶跑的小丫头,如今已是母仪天下的贤德妃,可在她心里,终究还是那个会扑在她怀里撒娇的女儿。
王熙凤穿着一身石青妆缎袄,正指挥着丫鬟们摆果盘:“把那盘蜜饯摆得齐整些,娘娘最爱吃这个。”她眼观六路,见贾母心急,连忙笑道:“老太太,您瞧这院子里的灯笼,比去年亮堂多了,娘娘见了定喜欢。”
宝玉穿着件大红猩猩毡袄,在门口探头探脑,活像只焦躁的小兽。他盼这一天盼了半年,既想看看当了贵妃的姐姐是什么模样,又好奇那专为省亲建的大观园,到底有多美。
忽听得远处传来隐隐的銮铃声,夹杂着太监的唱喏,王熙凤眼睛一亮:“来了!”
一时间,荣国府上下都动了起来。贾母被扶到正厅门口,王夫人、邢夫人紧随其后,贾政带着贾珍、贾琏等男丁,在大门外按品级列队。丫鬟仆妇们齐刷刷跪下,头埋得低低的,连大气都不敢喘。
仪仗队像一条长龙,从街角慢慢游过来。明黄的轿撵在最中间,由八名太监抬着,前后簇拥着锦衣卫士,手里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在晨光里闪着冷光。轿撵周围的宫灯,随着步伐轻轻晃动,照得轿帘上的凤凰图案栩栩如生。
到了府门口,贾政带头跪下:“臣贾政,恭迎贤德妃娘娘圣驾。”
轿帘缓缓掀开,一双绣着金凤的红缎鞋,先落在铺好的红毡上。随后,元春扶着太监的手,走了下来。她穿着一件明黄五彩绣龙袍,头戴凤冠,上面的珍珠垂到眉际,随着动作轻轻晃动。脸上施着厚厚的脂粉,却掩不住眉宇间的疲惫,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紧张。
“父亲请起。”她的声音很轻,带着宫廷里特有的温婉,却少了几分儿时的鲜活。
贾政磕头起身,不敢抬头看她。元春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贾母身上,眼圈“唰”地红了:“祖母……”
贾母再也忍不住,几步冲上去,一把抱住她,老泪纵横:“我的儿!可算回来了!”
元春趴在贾母怀里,肩膀微微颤抖,压抑了多年的泪水,终于决堤而出:“祖母,孙女儿好想您……”
王夫人也凑上来,拉着元春的手,那双手戴着满是宝石的镯子,却冰凉刺骨。“元春……”她哽咽着,半天说不出别的话。
邢夫人、王熙凤等人也上来见礼,一声声“娘娘千岁”,在院子里回荡,却衬得这骨肉相见,越发透着几分生分。
元春定了定神,擦去眼泪,强笑道:“都起来吧。快带我去瞧瞧园子,我盼这一天,盼了好久了。”
一行人往大观园走去。园内早已按元春的喜好布置妥当:沁芳闸的水榭里,摆着紫檀木桌椅;蘅芜苑的廊下,挂着她小时候绣的荷包;就连怡红院的窗台上,都摆着她最爱的绿萼梅。
走到一处玉石牌坊下,元春停下脚步,望着上面“天仙宝境”四个大字,轻声道:“这名字太张扬了,改了吧。”她想了想,“不如叫‘省亲别墅’,既应景,又踏实。”
贾政连忙应道:“娘娘说的是。”
一路行来,元春对园子里的景致赞不绝口,说这个轩榭像宫里的哪处,那个山石像娘家旧宅的模样。可说着说着,眼泪又掉了下来——这些再像,也不是她真正的家。
到了正殿,宴席早已摆好。紫檀木的长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胭脂鹅脯、糟蒸狍子肉、御田胭脂米……都是元春小时候爱吃的。贾母拉着她坐在上首,不停地给她夹菜:“多吃点,看你瘦的,在宫里定是没好好吃饭。”
元春笑着点头,把菜放进嘴里,却尝不出什么滋味。她看着满桌的亲人,贾母的白发,王夫人的皱纹,宝玉长高的个头,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她拥有了天下女子都羡慕的尊荣,却失去了最寻常的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