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四大名着:燕青惜别李师师
陈桥驿的秋风吹得正紧,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掠过校场。十万梁山军列成方阵,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枪戟如林,旌旗似海——“讨贼先锋”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旗下,宋江立马横枪,身后关胜、林冲、武松等一百单八将按序排列,个个目光如炬。
三日前,徽宗驾临陈桥驿犒军,见梁山军容整肃,将士威猛,龙颜大悦,当场便要封宋江为“镇国大将军”,卢俊义为“辅国大将军”。不想回宫后,蔡京却在御书房拦住他:“陛下,梁山贼寇虽降,终究是草莽出身,聚则力强,散则力弱。若将他们分调天南地北,各守一方,既能消弭后患,又能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岂不两全?”
徽宗本就对梁山众将心存忌惮,听蔡京一说,顿时点头:“爱卿所言极是。传旨,命宋江率三十将驻守河北,卢俊义率三十将镇守江南,其余四十将分赴各州,不得有误。”
旨意传到陈桥驿,校场上顿时炸开了锅。李逵一斧子劈在旁边的旗杆上,火星四溅:“什么鸟旨意!分明是想拆散咱们弟兄!俺不去河北,要去跟卢员外守江南!”
武松冷哼一声:“去江南?去了怕不是要被奸臣一个个害死!”阮小七更是跳起来:“宋大哥,咱们回梁山去!不受这窝囊气!”
宋江望着群情激愤的弟兄,心中沉重。他勒马出列,高声道:“弟兄们,稍安勿躁!皇上或许是好意,只是被奸臣蒙蔽。我这就修书一封,求信使带回东京,表明我等弟兄生死与共,绝不分离!”
吴用在旁低声道:“宋大哥,蔡京这是釜底抽薪之计,怕是不会轻易罢休。”宋江点头:“我知道,但总要试一试。”
信使走后,梁山军在陈桥驿僵持了五日。这日午后,戴宗快马加鞭从东京赶回,翻身下马便喊:“宋大哥,好消息!方腊在江南起义,连破常州、润州,朝廷急得团团转,宿太尉在皇上面前力荐大哥,说只有梁山军能平叛!”
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銮铃声——宿太尉亲自带着圣旨来了。他翻身下马,展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宋江等将既已归顺,当为朝廷分忧。今方腊作乱,特封宋江为讨贼先锋,率梁山军南下平叛,事成之后,论功行赏,钦此!”
宋江领旨谢恩,心中稍定,却见宿太尉悄悄递来一个眼色,知他必有话要说。入夜后,宋江在帐中密见宿太尉,宿太尉叹道:“宋头领,此次平叛是良机,也是险境。蔡京、童贯已在皇上面前说你拥兵自重,皇上虽未明说,心中已有猜忌。你万事小心。”
宋江拱手:“多谢太尉提醒,宋江省得。”
次日,大军整装待发。燕青找到宋江:“宋大哥,俺想再去趟东京,见李师师姑娘一面,一来辞行,二来……也想探探皇上的心意。”
宋江沉吟片刻:“去吧,早去早回,军中不能没有你。”
矾楼的夜晚,总是带着几分暧昧的暖光。李师师坐在窗前,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手中摩挲着一支玉笛——那是燕青上次留下的。忽听楼下传来熟悉的脚步声,她心头一跳,推门而出,正见燕青立在廊下,一身戎装,比往日更多了几分英气。
“你来了。”李师师轻声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来跟姑娘辞行。”燕青躬身,“大军明日便要南下平叛,此去生死难料,特来谢姑娘往日相助之恩。”
李师师转身回房,倒了杯酒递给他:“我知道你迟早要走。梁山弟兄是为了天下百姓,这份心意,我懂。”她顿了顿,从妆匣里取出一枚玉佩,上面刻着“忠肝义胆”四字,“这是我家传的玉佩,你带着,或许能保平安。”
燕青接过玉佩,触手温润:“姑娘的情意,燕青记下了。只是……此去若能建功立业,洗清弟兄们的罪名,燕青便心满意足了。若不幸战死,也算是对得起‘忠义’二字。”
“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李师师打断他,眼眶微红,“我已变卖了矾楼的产业,换成了十万两银子,明日让人送到陈桥驿,算是我捐给大军的粮草钱。”
燕青大惊:“姑娘这是何苦?”
“我虽为女子,也知家国大义。”李师师望着他,“方腊作乱,百姓遭殃,你们去平叛,是救民于水火。这点钱,算不得什么。”她忽然笑了笑,“还有,我已对皇上说,此后闭门谢客,潜心礼佛。他……不会再来了。”
燕青沉默。他懂她的意思——她不想再卷入朝廷的纷争,也不想让徽宗因她而迁怒梁山。他上前一步,深深一揖:“姑娘大恩,燕青无以为报。若有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