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集:铜斗的谷香

老周蹲在晒谷场边缘的老槐树下,指节粗糙的手反复摩挲着膝头那只铜斗。铜斗是黄铜的,边缘被岁月磨得发亮,底部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凹痕——那是三十年前他爹赶牛碾谷时,牛蹄子蹭出来的印子。风卷着金黄的稻穗香飘过来,老周鼻子动了动,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噔噔”的脚步声,回头就看见孙子周小满背着书包跑过来,校服领口还沾着块墨水渍。

 “爷爷,王老师让写‘家乡的老物件’,我想写你的铜斗!”小满把书包往地上一放,蹲在老周旁边,小手也想去摸铜斗,又怕给摸脏了,指尖在边缘悬了悬。

 老周笑了,把铜斗往他那边推了推:“摸吧,这东西经造。”他看着孙子指尖触到铜斗时眼里的好奇,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见这铜斗的模样。那时候他比小满还小,刚到爹腰那么高,秋收时爹把铜斗从仓房里搬出来,阳光洒在铜斗上,晃得他睁不开眼。爹说这铜斗是太爷爷传下来的,民国那时候村里闹饥荒,太爷爷就是靠着这铜斗给人量米换粮,才把一家人养活下来。

 “爷爷,这铜斗怎么量粮食啊?”小满的声音拉回老周的思绪。老周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草屑:“走,咱去仓房,爷爷给你演一遍。”

 仓房在院子西头,推门进去,一股混合着稻谷和尘土的味道扑面而来。老周从墙角拖出半袋今年刚收的晚稻,解开袋口,抓起一把稻谷,颗粒饱满,在手里沉甸甸的。他把铜斗放在木桌上,拿起木瓢往铜斗里舀稻谷,动作慢而稳,稻谷落在铜斗里,发出“沙沙”的轻响,直到稻谷漫过铜斗口,老周才停下,用一块木板沿着铜斗口刮了一下,多余的稻谷落在桌上,铜斗里的稻谷刚好齐平斗口。

 “这一斗啊,就是三十斤。”老周指着铜斗说,“以前没有磅秤,村里收粮、换粮都靠这铜斗。你太爷爷那时候,用这铜斗给邻居量米,从不缺斤短两,村里人都说咱家用的是‘良心斗’。”

 小满凑过去,鼻子几乎要碰到铜斗,他仔细看着铜斗内壁,忽然指着一处刻痕问:“爷爷,这是什么?”老周凑过去一看,那是一道浅浅的“周”字刻痕,是他爹年轻时刻上去的。“这是你太爷爷的名字缩写,那时候怕铜斗丢了,就刻了字。”老周的声音放轻了些,“你爹小时候,也跟你一样,总围着这铜斗转,问东问西。后来他去城里上学,临走前还摸了摸这铜斗,说以后要让咱家用上电子秤,不用再费劲量斗。”

 说到这儿,老周顿了顿。儿子后来确实在城里安了家,去年还想接他去城里住,说城里有电梯,有暖气,不用再蹲在晒谷场看稻谷。可老周没去,他放不下这晒谷场,放不下仓房里的铜斗,更放不下田里的那些稻子。他总觉得,这铜斗里装的不只是粮食,还有家里几代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