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母子诀别
漓江的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陈砚秋背着林氏的遗体在喀斯特峰林间穿行。铜雀砚残片在怀中发烫,冰片融化的液体渗入衣襟,在胸口烙出北斗七星状的灼痕。每走百步,他就不得不停下擦拭砚底——那"戎"字缝隙中渗出的黑水,正将沿途的石灰岩蚀刻出三百六十五道凹槽。
第四日黎明,峰林深处现出废弃的铜矿。矿洞口悬挂着十二盏冰片制的灯笼,蓝光映照下,可见岩壁上凿满人面浮雕——鼻梁弧度与《骨相考》记载的"当黜"标准分毫不差。最中央的浮雕缺失了面部,只余一圈银针钉成的轮廓,针尾拴着冰蓝丝线,线另一头延伸进矿洞深处。
"你来了......"
嘶哑的女声在矿洞中回荡。陈砚秋握紧砭石针,看见暗处坐着个戴青铜面具的佝偻老妇,脚边堆着七具穿誊录院服饰的尸骸——每具尸体的后颈都插着银针,针尾翡翠刻着"庆历六年"字样。
"墨娘子?"陈砚秋试探着唤出汴京地下情报网主的名字。
老妇摘下面具,露出的面容令陈砚秋踉跄后退——这分明是死在岭南鬼贡院的林氏!只是她左腕的铜雀刺青变成了溃烂的猎鹰图案,溃烂处爬满银针拼成的西夏文。
"你娘早死在景佑三年了。"老妇的党项口音混着广南腔调,"我不过是借她的皮......"
她掀开裙摆,露出小腿上密密麻麻的针孔。陈砚秋这才发现,所谓"皮肤"实则是用桑皮纸浸染人血裱糊而成,纸上全是被黜落者的试卷残片。
矿洞突然震动。老妇脚边的尸骸齐齐坐起,他们撕开官服,露出胸膛刻的星图——每幅星图的北斗七星位置都标着不同姓氏,最新那幅标着"陈"字。
"韩相要的三百六十五针......"老妇从怀中掏出鎏金匣子,"最后七针在这里。"
匣中黑水沸腾,浮出七根未完工的银针。陈砚秋怀中的铜雀砚突然炸裂,碎屑在空气中组成紫微垣星象。老妇狂笑着将银针掷向星图,针尖穿透虚影的刹那,整座矿洞的冰片灯笼同时炸裂。
蓝焰中浮现出韩琦虚影。他手中的铜雀砚正在倾倒,砚中血水淹没了矿洞地面。陈砚秋背靠岩壁,看见血水里浮出十二幅画像——全是他的先祖,每人鼻梁旁都批注着"鼻若悬胆,当黜"!
"现在明白你爹为何要反出墨池会了?"老妇的皮肤开始融化,露出体内缠绕的冰蓝丝线,"陈氏一脉的骨相......"
她的头颅突然爆裂。三百六十五根银针从七窍喷射而出,钉满矿洞每寸岩壁。陈砚秋用铜雀砚残片格挡,碎片接触银针的刹那,针尾翡翠齐齐炸裂——每粒碎屑都映出个考场场景,最新那幕赫然是赵明烛被七根银针钉在殿试金榜上的画面!
矿洞深处传来机括声。陈砚秋踏着血水前行,在尽头发现个青铜祭台。台上供着完整的铜雀砚仿品,砚池中凝结着冰蓝血块。当他将怀中残片贴近仿品时,祭台突然下沉,露出下方密室——
七具水晶棺椁呈北斗七星排列。每具棺中都躺着个穿不同朝代官服的人,他们双手交叠胸前,掌心里捧着银针。最末那具棺椁空着,棺盖上刻着"陈明远"三字,棺内铺着烧焦的《金刚经》残页。
"原来这就是缺失的七针......"
陈砚秋的喃喃自语在密室中荡起回声。他撬开最早那具水晶棺,里面的唐装老者突然睁眼——瞳孔由银针排列成"贞观"二字!
"三百六十五年一轮回......"老者的声音带着腐朽气息,"每次科举都是......"
陈砚秋用砭石针刺入老者风府穴。银针离体的刹那,整具尸体化为齑粉,唯留针身上的铭文:"凡改文曲星位者,当以骨相为引。"
当第七具棺椁中的银针被取出时,密室突然倾斜。铜雀砚仿品坠地碎裂,露出藏在砚台夹层中的鱼鳞笺——记载着最骇人的秘密:
"大中祥符八年,真宗夜观天象,见文曲星坠于西夏。遂命造银针三百六十五,刺天下鼻若悬胆者,可正星位。"
笺纸背面的星图上,文曲星位置标着"李元昊"三字!
密室外传来整齐的脚步声。陈砚秋将七根银针藏入铜雀砚残骸,转身看见十二名戴青铜面具的武士堵住出口——每人后颈都插着银针,针尾拴着写有"庆历六年"的冰蓝丝带。
"陈待诏之子。"为首的武士摘下面具,露出赵明烛的脸——只是他的异色瞳孔已完全变成冰蓝,"韩相请你赴京......"
陈砚秋掷出砭石针。针尖刺入赵明烛眉心,带出的不是鲜血,而是三百六十五根细如牛毛的银针。这些针在空中自动排列,组成《璇玑录》缺失的最后一页:
"若三百六十五针不全,则取七针钉于紫微垣,可乱星象百年。"
赵明烛的尸体突然暴起。他撕开官袍,露出后背完整的星图——图中北极星位置标着"陈"字,周围钉着七根银针。
"你爹......"他的声音突然变成林氏的腔调,"把最后七针......藏在......"
密室顶部轰然塌陷。陈砚秋在乱石坠落的瞬间扑向空棺,棺底的《金刚经》残页突然燃烧,火中浮现出麦积山第七窟的密道图。
当他攥着七根银针冲出矿洞时,整座峰林都在崩塌。三百六十五盏孔明灯的残骸在雨中燃烧,冰蓝火焰组成最后的谶语:
"七月七,铜雀现,文脉易。"
漓江支流漂来一叶扁舟。陈砚秋踏上船板时,发现船舱里整齐码放着七具银鞘——每个鞘身都刻着"鼻若悬胆,当黜"的批注,鞘内藏着被黜落者的族谱。
最末那具银鞘里,静静躺着林氏真正的遗骸。她溃烂的左腕上,铜雀刺青已褪色成"璇玑"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