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灵光种华阳 作品

第727章 逆城市化

 顾十七抱着真正的妻子,林小蔓依偎在她怀里。

 “你说你真是的,咱们真一商贸不够有钱吗?”

 “你还非得去搞什么?诈骗……”

 顾十七摇了摇头,“这个意义不一样,咱们的钱是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那是我的劳动成果。”

 “他们某些人的钱是通过剥削和非法挪用劳动人民剩余价值换来的。”

 “我的手段也不能说是骗。只能说是用我自己的办法,把他们原本就非法的钱挪回来而已。”

 “而且你也看到了,我把钱都用在了正地方。”

 林小蔓叹了口气,“行吧……我就知道你闲的。对了,上次你和蜥蜴人他们沟通的怎么样?”

 顾十七表示,他认为地球上可能不止一个外星种族。

 蜥蜴人恐怕只是其中一种。

 “他们很复杂。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其他的。比如说亚特兰蒂斯。这些事后面我会处理的。最近我主要把精力放在民生上。”

 “你知道的。咱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根本不会有人。去想着花真金白银,干一些对民有意义的事。”

 “那没办法了,我只能替他们干这些累活。”

 ——

 深秋,粤省某大型电子厂门口,往年此时正是招聘旺季,人山人海的场景不复存在。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年轻人,看着招聘启事上“普工,月薪6000起,包吃住”的条款,撇撇嘴,互相嘀咕着。

 “六千?还要两班倒?算了算了,听说老家县里那个新开的产业园,做锂电池的,一个月也能拿五千多,还交五险一金,离家近,能天天看到娃。” “是啊,我舅家的表哥,回去搞大棚种菌菇,拿了啥‘沃土基金’的贷款,现在搞得风生水起,去年都在镇上买房了。” “走,买票回去看看。在这挤宿舍,没意思。”

 曾经如同候鸟般年复一年奔赴东南沿海的农民工潮,正在悄然退去。不是经济萧条,而是家乡有了新的磁力。“沃土”项目五年来的持续投入,像无数条毛细血管,将资金和机会输送到曾经贫瘠的乡镇。虽然工资绝对值可能仍略低于大城市,但扣除高昂的生活成本、背井离乡的辛酸,以及如今乡镇也能提供的社保福利,那点差价已不足以吸引他们远行。

 李旺财,就是那些选择“回去看看”的一员。他曾在深圳的建筑工地干了十几年钢筋工,黝黑精瘦,一手老茧。如今,他站在青石乡新建的“绿色食品加工厂”车间里,穿着干净的工作服,操作着自动化清洗设备处理着本地产的有机蔬菜。

 “一个月四千八,八小时,双休,厂里给交保险,下班走五分钟就到家。”李旺财对来看他的老工友憨厚地笑着,“老婆也在厂里包装车间,俩人加起来快一万了。比在深圳时挣得少点,但能看着孩子长大,陪陪老人,这比啥都强。”

 工厂的老板,正是当年开小饭馆的李胖子。他靠着“沃土”的无息贷款和技术指导,抓住了消费升级的趋势,搞起了绿色农业加工,产品甚至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一线城市。他的厂子,解决了乡里近百人的就业。

 像这样的中小企业在无数个乡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它们或许规模不大,但数量庞大,扎根于当地资源,吸纳着本地劳动力。曾经只有老人和孩子的留守乡村,渐渐恢复了生机。傍晚时分,乡镇的广场上,有了跳广场舞的大妈,也有了追逐打闹的孩童和旁边闲聊的年轻人。

 大城市里,那些曾经被无数大学生挤破头想进去的岗位,悄然发生了变化。

 某互联网大厂hr总监张薇发现,今年校招似乎容易了些。虽然顶尖名校的学生依然抢手,但以往那些非名校背景、却足够努力优秀的毕业生,选择面似乎宽了。“以前是他们求着我们给机会,现在……好像我们得稍微多费点口舌了。”她看着一份拒绝offer的回复邮件,上面写着“已决定回老家省会发展”,有些无奈地摇摇头。

 原因很简单:分母变小了。 农民工不再大量涌入城市竞争低端服务业岗位,这使得城市底层劳动力的价格有所上升,反而为那些愿意“屈就”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间(比如外卖、快递、网约车不再是纯体力劳动者的天下)。更重要的是,乡镇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对管理、技术、营销、电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四章:回流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