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新设备卡壳了
天刚蒙蒙亮,丁义珍的车就稳稳停在了北港机械厂的大门口。 高启强打着哈欠从副驾下来,揉了揉眼睛:“哥,你说这厂子真能搞到咱们要的冷柜生产线?我昨晚查了,国内能做超低温恒控系统的,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丁义珍没说话,只拍了拍他肩膀,拎着公文包径直往里走。保安老张认得他,远远就挥手:“丁书记又来啦?王厂长一早就在等,说您来了直接进技术科。”
“看来人家也着急。”丁义珍笑了笑,脚步没停。
技术科办公室里,王厂长正对着一台老式投影仪调试ppt,见他们进来,赶紧关掉片子迎上来:“丁书记,高总,来得正好!我们新上的智能温控模块刚通过测试,-60c到+25c无级调节,误差不超过0.5度,配套咱们冷链运输,那是绝配。”
高启强一听就来了精神:“真能稳住-60?那咱们冻南美白对虾、帝王蟹,甚至生物样本都能接单了!”
“硬件没问题。”王厂长点头,“但软件这块……我们自己写的算法在极端环境下偶尔会漂移。比如连续运行72小时以上,温度曲线就开始抖,得人工干预。”
丁义珍走到投影幕前,盯着那条波动的曲线看了几秒:“你们试过pid参数自适应调整吗?”
王厂长一愣:“您懂这个?”
“我不懂,但听得多。”丁义珍语气轻描淡写,手指却在空中比划着,“低温系统最怕滞后响应,你们现在的控制逻辑像是‘追着尾巴跑’,得提前预判。”
王厂长眼睛亮了:“您这么一说……我们确实没加前馈补偿。”
“回头我把一套控制模型发你。”丁义珍道,“先拿仿真跑一跑,别急着上真机。”
高启强在一旁听得云里雾里,嘴里嘟囔:“难怪哥能当镇委书记,这哪是管行政的,分明是藏在体制里的工科大神。”
谈完设备,两人驱车返回青山镇。路上高启强还在念叨:“要是这系统真靠谱,咱们新品线就能提前两个月投产。你说那‘极寒鲜’系列,主打‘从北极圈直达餐桌’,广告词我都想好了——‘比初恋还新鲜’。”
丁义珍笑骂:“你这广告词得被市场监管局请去喝茶。”
话音未落,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研发部主管李工。
接通后,那边声音发紧:“丁书记,出问题了!新研发的智能温控箱,昨天半夜第三次试运行失败,温度从-58c直接跳到+15c,整箱试验虾全化了。”
丁义珍眉头一拧:“什么原因?”
“查不出。传感器、电源、压缩机都正常,软件日志也没报错。就像是……系统自己罢工了。”
“我马上到。”
挂了电话,他把车速提了两档。高启强察觉不对:“咋了?”
“新品研发卡住了。”丁义珍声音沉下来,“不是设备问题,是技术瓶颈。”
高启强一拍大腿:“不可能啊!图纸、材料、流程全按你定的标准来的,咋会出问题?”
“有时候,差的就是那0.1%。”丁义珍盯着前方蜿蜒的公路,“就像做饭,同样的食材,有人炒出来香,有人炒出来像洗锅水——火候、顺序、手感,全在细节里。”
回到产业园,研发车间里气氛凝重。七八个技术人员围在一台银白色恒温箱前,脸色发青。
李工迎上来,手里捏着一叠打印纸:“丁书记,这是我们三天三夜跑的数据。每次失败的时间点都不一样,最长撑了18小时,最短不到4小时。我们换了三批元器件,连屏蔽层都加了双层,还是不行。”
丁义珍戴上手套,打开箱体后盖,仔细查看内部线路。他的手指在几根信号线上轻轻滑过,忽然停在一块黑色芯片上:“这是你们自己写的主控板?”
“是,参考了您给的架构,但为了适配本地元器件,做了些改动。”
丁义珍点点头,没多说,只问:“最后一次重启前,环境温度是多少?”
“车间恒温22c,湿度45%。”
“把过去72小时的环境数据调出来。”他转身看向电脑,“还有,把所有失败时刻的电网电压波动记录也调出来。”
十分钟后,屏幕并列显示三条曲线。丁义珍眯起眼——每次温度失控前,电压都有一次微弱波动,幅度不到3%,但时间点高度重合。
“找到了。”他指着图,“不是软件问题,是抗干扰设计没到位。电压一抖,主控芯片的时钟信号就乱了,系统误判为‘过热’,自动启动升温保护。”
李工愣住:“可我们测试时专门模拟过电压波动,都没事啊。”
“你们模拟的是正弦波波动,现实电网是尖峰脉冲。”丁义珍敲了敲屏幕,“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你们缺的不是技术,是真实场景的数据。”
高启强听得直挠头:“那咋办?总不能把实验室搬去变电站吧?”
“不用。”丁义珍摘下手套,“你们的问题,是闭门造车。真正的技术突破,从来不是在空调房里算出来的,是跟现实死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