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青山镇的全球布局
丁义珍回到产业园办公室时,天已经擦黑。他脱了夹克搭在椅背上,顺手把手机倒扣在桌上——这动作他最近养成了,像是要把所有杂事都按下去,压住,不给它们冒头的机会。 今天上午在政法学院那一幕,像块烧红的铁烙在脑子里。但他没时间回味。
侯亮平的事解决了,可青山镇的发展不能停。
首航赚了钱,账上多了几百万现金流,但这点钱,连扩产的零头都不够。
他拨通高启强电话:“晚上七点,会议室。叫上王大陆,还有财务老李。”
“又开会?”高启强在电话那头咂了下嘴,“我正吃火锅呢,刚涮了片毛肚。”
“毛肚放冰箱,人来办公室。”丁义珍声音不高,但没商量余地,“咱们得把路铺远点。”
七点整,人到齐了。会议室灯亮着,墙上挂着青山冷链产业园的规划图,最新一版,红线画到了镇东头那片荒地。高启强进门时还叼着根牙签,王大陆则抱着一叠打印资料,边走边翻。
“先说结论。”丁义珍开门见山,“我们不做小买卖了。要干,就干成气候。”
高启强把牙签吐进垃圾桶:“哥,你这话说得跟新闻联播似的,能不能来点实在的?”
“实在的。”丁义珍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了个三角,“一边是产能,一边是市场,底边是民生。三根腿,缺一不可。”
王大陆笑了:“你这哪是乡镇规划,是治国纲要。”
“差不多。”丁义珍点头,“咱们现在有船、有货、有订单,但规模卡在瓶颈上。北极圈那趟成功不是运气,是模式可行。现在的问题是——这模式能不能复制?”
财务老李推了推眼镜:“复制可以,但得钱。扩产要建新厂房,买冷柜集装箱,招人培训,光这些就得两千万起步。账上那点利润,撑不起。”
“钱不是问题。”丁义珍说,“我爸说过一句话——‘真正的生意人,不看账上有没有钱,看的是能不能让别人相信你将来会有钱。’”
高启强一拍大腿:“这话我爱听!咱就玩个大的!”
“别急着拍大腿。”王大陆泼冷水,“海外拓展风险不小。北极圈那边是特殊渠道,靠的是老爷子跟甫光叔早年搭的关系网。换个国家,人家不认你这套,货压在港口,赔得连底裤都不剩。”
“所以不能照搬。”丁义珍手指敲着白板,“但可以借鉴。比如,先找政局稳定、冷链缺口大的地方试水。东南亚、中东、南美,都是潜力区。我们不求快,求稳。一个小国一个小国地啃。”
“那得调研。”王大陆说,“没人带路,瞎子摸象。”
“这事你牵头。”丁义珍看着他,“你懂外语,脑子活,前期摸情况交给你。别急着签合同,先踩点,看政策、看物流、看当地人吃不吃冷冻食品。”
王大陆点头记下。
高启强却不服气:“那我干啥?扫地倒水?”
“你管生产。”丁义珍转头看他,“扩产是你老本行。新厂房选址、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全归你。记住,质量不能降。咱们现在口碑刚起来,一锤子买卖做不得。”
“设备呢?”高启强问,“国产的冷柜稳定性一般,进口的贵得离谱。”
“这事我来对接。”丁义珍说,“我认识几个做高端装备制造的朋友,回头牵个线。关键是——咱们得有自己的标准。不能永远跟着别人屁股走。”
财务老李插话:“基础设施这块呢?镇上那几条土路,大车一压全是坑。村民用水用电也不稳,真要大规模生产,迟早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