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晨光中的备课本与老照片的回响
清晨的阳光,带着初夏特有的清澈与朝气,慷慨地穿过洁净的玻璃窗,斜斜地洒落在宽敞明亮的教师办公室里。光影在纤尘不染的地板上切割出明亮的几何图形,空气中漂浮着微尘,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细小的金粉般舞动。整个办公室还处于静谧之中,只有林雪萍一个人在。
她来得极早,甚至早于校工打扫的声音。这是她多年教学生涯形成的习惯,喜欢在全校苏醒前的静谧里,梳理一天的计划,批改作业,或者像现在这样,为接下来的课程备课。
桌面上摊开的是高二(三)班的生物课本和她的备课笔记本。笔记本的纸张已经泛出柔和的旧色,页脚有些微卷,密密麻麻记录着她多年的教学心得、知识重点的演变,以及针对不同届学生特点所做的调整。此时,她的指尖停留在“基因表达调控”这一章节的页面上,眉头微微蹙起,红笔的笔尖悬在纸页上方,迟迟没有落下注释。
这个知识点对于高二学生而言是难点也是重点,抽象且复杂。她希望能找到一个更生活化、更易于理解的切入点。上次尝试用“细胞工厂”的比喻效果尚可,但似乎总觉得少了点直击灵魂的清晰感。咖啡杯里袅袅升起温热的白气,散发着浓郁的咖啡香,却未能完全驱散她思考带来的专注凝滞。
忽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带来门外走廊清晨更清新的空气。林雪萍以为是同教研组的老师,正想开口打招呼,却在抬眼的瞬间愣住。
门口站着的是江明华。
他穿着一件质地柔软的浅灰色薄衬衫,衣袖随意地挽到了手肘处,露出线条结实的小臂。清晨的光线勾勒出他挺拔的轮廓,脸上带着一丝晨跑过后的红润和清爽的笑意。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左手提着一个熟悉的藤编提篮,上面盖着素雅的棉麻布巾。
“你怎么……”林雪萍眼底的困惑瞬间被惊喜取代,放下红笔,起身迎了过去,“这么早?”
江明华走进来,顺手关上门,将提篮轻轻放在她办公桌的空位上,带着点邀功似的笑容:“早上跑步路过东大街那家老字号的豆沙酥饼铺子,新出炉的第一锅,香飘整条街,队伍都排拐弯了。想着某人这两天念叨过嘴馋这个,就给你捎了点当早餐。”他一边说着,一边揭开提篮上的布巾,一股混合着烤酥皮的麦香和细腻甜豆沙的浓郁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霸道地压过了咖啡的味道,浓郁得令人食欲大动。
篮子里整齐地码放着七八个饱满圆润、色泽金黄的酥饼,饼皮薄如蝉翼,层次分明,似乎轻轻一碰就要簌簌掉渣。旁边还贴心地配了温热的、装在保温杯里的无糖豆浆。
“真香!”林雪萍深深吸了一口气,所有备课的难题似乎暂时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眼里只剩下那诱人的酥饼,“那么多人排队,你等了很久吧?”她心里明白,所谓“顺路”绝非易事。东大街离他们住处和他晨跑的路线都有段不近的距离。
江明华不在意地摆摆手:“还好,跑过去当热身,排队的工夫活动下关节正好。”他拖过旁边的椅子坐下,目光扫过她桌上摊开的课本和备课笔记,“这么难啃?一大早就愁眉深锁的。”语气里满是了然和关切。
林雪萍在他旁边坐下,掰开一个温热的豆沙酥饼。酥脆的外皮应声裂开,露出里面饱满的、暗红色油润的豆沙馅,香甜的热气瞬间扑鼻而来。她小心地咬了一口,那酥皮带着热气的焦香混合着细腻香甜、颗粒感刚刚好的红豆沙,瞬间在舌尖爆开满足的讯号,一路熨帖到心底。连带着早起那点微妙的起床气和对备课难题的轻微烦躁,都仿佛被这浓郁甜美的味道温柔地抚平了。
“嗯,基因调控这块,”她一边满足地咀嚼着,一边含糊地指着课本,“总想找个更形象的、能把那些激活因子、抑制因子、顺式作用元件什么的,都串起来的神比喻。抽象的分子机制离他们太远了。”她说着,顺手翻着课本,试图指给他看那些弯弯绕绕的示意图和术语。
就在她翻动书页寻找插图的时候,一张边缘微微卷曲、有些发黄的老照片,意外地从厚重的生物课本内页里滑落出来,悄无声息地飘落在光洁的地板上。
林雪萍下意识地弯下腰去捡,江明华的动作更快一步,他已经先于她伸出了手。两人的指尖在距离照片几厘米的上方微妙地悬停了一下,旋即分开。江明华轻松地拾起了照片,目光落在上面时,微微一凝,随即扬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带着回忆温度的笑意。
“这照片怎么还在这儿?”他笑着问,语气带着重逢故友般的熟稔,将照片轻轻递给林雪萍。
林雪萍也看清了照片的内容。照片已经褪了些色,但仍清晰地记录下了一个充满年代感的课间瞬间。背景是市图书馆门前的标志性石阶,一群穿着高中校服的少男少女挤在镜头里,笑容青涩又灿烂。站在照片正中央,扎着高马尾、笑容最为肆意张扬的那个女孩,正是高中时的林雪萍。她旁边站着的少年,穿着同款校服,身形挺拔,眉宇间带着少年人的英气和不驯,一只手看似随意地搭在身旁另一个带着眼镜、笑容有些拘谨的眼镜男生肩头,另一只手则悄悄地比了个“v”字——那赫然是年少时的江明华和他高中最铁的哥们之一。
照片里所有人都有些虚焦,唯独意气风发的少年和笑容明艳的少女成为了画面里最抓人眼球的存在。
“啊……是它。”林雪萍脸上瞬间浮现出混杂着惊讶、缅怀和一点点微妙羞赧的红晕,手指轻轻摩挲着泛黄的相纸边缘,“前两天整理以前的书箱翻出来的,当时随手夹课本里,想着有空再看看……结果一忙就忘了。”她抬眼看向江明华,阳光下他眼底的笑意如同投进湖心的石子,漾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清晰地映照着她此刻的模样,仿佛与照片中那个少年瞬间重叠,“你看你那时候,得意洋洋的。”
江明华凑得更近了些,两人头几乎挨着头,一起凝视着这张穿越了漫长时光的定格。他身上淡淡的汗水和洗衣液清爽的味道混合着豆沙酥饼的甜香,萦绕在林雪萍的鼻息之间。
“我那是高兴。”他毫不避讳地轻笑着,眼神专注地看着照片中少女明亮如星的眸子,“因为有人前一天晚上答应跟我一起去图书馆查资料,结果路上磨磨蹭蹭,光顾着找街角那家传说中很好吃的冰糖葫芦,害得我们差点迟到。当然要‘v’一下纪念我们成功的‘逃亡’。”低沉磁性的嗓音带着温热的吐息,拂过林雪萍的耳畔,让她脸颊的温度似乎又升高了一些,心跳也悄然快了几分。他总能精准地记得那些她以为只有自己才记得的、细碎又闪闪发光的过往细节。
那个闷热又心绪不宁的夏日午后,少年忐忑的邀约,她明明心里欢喜却故作矜持的拖延,终于找到小贩时的雀跃,两个人顶着烈日跑向图书馆时飞扬的衣角和心跳……无数细微的片段随着这张照片被重新唤醒,在记忆的河床上闪闪发亮。
看着这张照片,再看看眼前男人眉宇间熟悉的轮廓和眼底不再遮掩的深情,林雪萍的心忽然变得异常柔软而清晰。电光火石间,困扰她许久的“基因表达调控”的授课灵感,如同被这道记忆的光束骤然点亮。
她放下咬了一半的酥饼,也暂时放下了那张承载着他们青春碎片的老照片,快速抓起笔,在刚才还让她一筹莫展的备课笔记本空白页上飞快地书写起来。
“有了!”
她的声音透着难掩的兴奋。
“就像……就像我们当时想去图书馆(特定的细胞功能),需要经过长长的街道(dnA链)。这条街上有很多红绿灯岗亭(调控蛋白),也有很多不同的小路口(启动子区域)。只有当那个特定的‘冰糖葫芦信号’(激活因子)出现,并且我们俩刚好同时走到了那个正确的‘小路口’(结合位点),才能成功地‘开绿灯’启动‘奔赴图书馆’这个程序(基因表达)!”
她快速地在纸上勾勒着一条dnA双螺旋简图,标记起点(启动子),画上一个“激活因子”(她顺手画了个小小的冰糖葫芦图标),指着说:“像不像?信号和地点都对齐了,机器才开始运转。没冰糖葫芦?或者我们没走到那个路口?那就干等着,不干活(抑制表达)。”她的思路如同打开闸门的洪水,流畅地奔涌而出,将抽象的调控逻辑融入到一段只有他们才真正理解的、生动又私密的青春记忆里。比喻虽然未必完全符合教科书般的严谨,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无可替代的个人印记,必将牢牢烙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江明华静静地听着,看着她闪闪发光的眼睛,看着她笔尖跳跃将抽象概念与他们的过往奇妙交融。阳光跳跃在她微微翘起的唇角,跳跃在她奋笔疾书的指尖,也跳跃在他深邃的眼眸中。他没有打断,只是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深,带着纯粹的欣赏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同谋”般的满足感——他带来的早餐和旧照,竟意外地成了她破解教学难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