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如天之德
不是用文字写那些恢弘华丽的词藻和高深莫测的道理,而是平平淡淡。甚至带着戏谑和幻想的文字里,却藏着文明里的那些骨血。
摇了摇头,方圆语气变得更加沉静,却也更深入肌理:“周礼那套东西,听起来高高在上,什么礼不下庶人。
但落到实处,什么礼不下庶人给我滚一边去。”
那一尺一寸的差别,一道两道纹饰的讲究,一步半步的进退,一丝一毫的差别。
你看周礼放过谁了?
“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
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这都已经涉及到最基本的家庭单位了。
所以,周礼没那么玄乎,也没有那么高大上。
它抠门儿,计较,甚至还有点俗气。
也不谈什么高大上的各种道理,就是把那些什么虚无缥缈的德、行、礼。
能抠的有多细就有多细,衣食住行通通都不放过。
详详细细的规定束缚住所有人的同时,也保障所有人的后路和给所有人一点盼头。
因此,在姬周的时候,九州开始不断的扩张。
毕竟一无所有的时候,的确更能让人下定拼搏的决心。
没办法,已经到谷底了,怎么走都是向上。
自然不会有这种顾虑,那种顾虑,干就完了。
但光有决心顶个屁用。
一无所有,光靠着决心拼搏,那叫流寇,不是建国。
更撑不起姬周这么多年的天下,真以为谁都是老朱啊。
哪怕就是老朱,最开始的时候的确只有一只碗,但他后来身边的都是什么人?
他又凭什么让这帮人听他的?
不靠着规矩,不靠着他能给大伙儿分的明白,保证大伙最后碗里的一点粮。
打下应天城以后,光为了谁能多抢几个娘们儿,他们那帮人就得杀个血流成河。
武王伐纣,凭的不就是决心?
但决心一念之后,或者说干掉殷商之后咋办?
天下八百镇诸侯怎么处理?
那帮跟着你砍人脑袋起家的兄弟,怎么摆平?
新打下来的地盘,怎么分?
那些投降过来的殷商遗老,怎么安置?
光靠拍胸脯、喊兄弟、讲道义?
你给我扯什么犊子呢?
决心这东西很有用,真的很有用,还特别好用。
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的开端,但这玩意儿就是特么的一团火。
这团火你要是不细心培育,不往上面添柴。
烧的有多旺盛,有多猛烈,有多快。
熄灭的时候就有多快,多彻底,连点带余温的灰烬都不给你留下。
而周礼就通过方方面面的规定让这一团火不仅不熄灭,反而还特么的一直燃烧。
甚至哪怕就是火熄了,灰烬的余温人家也给你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周礼的旗号下,连失败都是有规有矩的。”
方圆指着天上那些星光暗淡的星辰说道:“贵族犯了重罪,该怎么死?
是赐帛自尽,还是驱逐流放?
你的家族会受多大牵连?
是削爵除封,还是允许旁支继承香火?
每一条都给你写的清清楚楚,这规矩让你死都死得‘有章可循’。
不会引发更大的混乱,甚至还能给你留一丝体面,或者给你的家族留一点东山再起的火星。”
一个国家战败了,该怎么办?
是彻底亡国绝祀,还是认个怂,当个附庸。
交钱交人,但宗庙社稷还能勉强维持?
周礼里甚至都有类似的操作指南(春秋时期的诸多惯例源于此)。
“在周礼里面,特么的失败居然是可以管理的。”
方圆一副见鬼了的样子说道。
特么的,自古以来,教人成功的毒鸡汤和各种操作那是一摞一摞的。
但教人如何体面且有利可图地失败的,周礼是蝎子拉粑粑,独一份。
方圆脸上那种“见鬼了”的表情越发浓重,仿佛在说一桩违背常理的怪谈。
“谁都知道成功是很难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有几个人能够坦然的承认自己的失败。”
自古以来,上车以后的第一件事儿,从来就是把车门焊死。
极端一点的王八蛋,甚至还打算把自己的路子堵死。
各种查漏补缺,生怕别人能够从你这条路上占到一点便宜。
真是各种装扮自己,什么鬼话都敢说。
“恨不得把八辈儿祖宗都搬出来贴脸上,说自己这条道是天选的、独一份的,别人连看一眼都不行。”
面对方圆的戏谑,东皇太一的声音平静地接上,像在陈述一个早已写就的答案。
“启和汤。”
“对喽,就是他俩。”
摇了摇头,方圆知道曾经光芒大放,如今却星光暗淡的两颗星说道:“星辰起落,本是常理。
可偏偏有人觉得,自己就该是那颗永悬不落的太阳。
所以姬周看的清楚明白,也不再奢望什么万世一系。
反而是从最开始就给所有人留了体面。”
谁说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从不吸收教训。
我看姬周就吸收的很好嘛。
当年汤迁夏祀,赢了的给输了的留了最后一点体面。
如今姬周直接把这种事搞成了常规律令,兴灭继绝之制。
从此以后,输了还有最后一条活路就不是特例,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善心,而是不可违背的规矩。
在这份规矩之下,才有的那什么打仗之时的各种仁义规矩。
什么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攻击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抓头发花白的老兵)……
打仗整得跟特么过家家似的,还得约好时间地点,排好阵型再开打。
不是他们脑子有坑,而是因为这么做有着制度的保障。
春秋无义,不是后来的仁义道德,也不是更后来的公平正义,而是所有人都把这套规矩丢了。
“所以前面有着成功的果实诱惑着你,后面有着失败的退路等着你。
中间打不过了(开创的过程中)缺人缺粮,还能够用礼结盟摇人。”
在周礼的体制下,是可以呼叫支援的。
或者说姬周时期打架从来就不是什么单打独斗的事儿。
姬周的战争从头到尾都以结盟联合形式为主。
单打独斗(诸侯单独出兵)占比远低于联合征伐,只是不同时期联合的紧密程度有差异。
西周时期严格遵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原则,以周天子主导的诸侯联合为核心,属于王室+诸侯的联合模式。
典型案例:周天子征伐不臣诸侯(如昭王南征荆楚)、抵御外族(如穆王征犬戎)时。
这些战争都会召集同姓诸侯(鲁、卫、晋等)和异姓功臣诸侯(齐等),组成联合军队,由周天子或王室卿士统领。
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诸侯敢单独发起大规模战争,单打多为小规模边境冲突。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力下陷,诸侯主导的结盟联合成为主流。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战争仍以结盟联合为主,只是主导者从周天子变成霸主诸侯。
典型案例:春秋五霸的会盟。
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召集盟国出兵,如齐桓公率齐、鲁、宋等八国伐楚,晋文公率晋、秦、齐等国与楚战于城濮。
这个时候联合形式更灵活,诸侯通过会盟(如葵丘会盟、践土之盟)确立同盟关系。
战争时按盟约出兵,单打多为小国间的局部摩擦,大国几乎不单独作战(避免被其他大国联合压制)。
战国时期大家就很熟了。
以大国为主导的合纵(弱国联合抗强)、连横(弱国附强攻弱)
典型案例:苏秦合纵,张仪连横。
各国战争多以“联盟军”形式出动(如五国伐齐、六国伐秦)。
在这个时候单打几乎消失,即使是大国(秦、楚),也需通过结盟拉拢盟友(如秦联韩魏伐楚,避免陷入多线作战。
联合的战略性比当初春秋时候更强。
没错,越是到了后面崩溃的时候反而联合越重要。
综上,周朝的战争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跟这种邪魔歪道没什么好讲的,大家伙并肩子上就行。”
至于在这么大规模的联合之中,权力、责任,以及最重要的战利品怎么划分?周礼早有规定。
特么的!
抢东西之前事先定好份额,然后所有人还没意见,这种事儿居然真的能成功。
不用担心分赃不均,也不用担心有人黑吃黑。
毕竟绩效分红法案早就已经定了,而且这份法案还传给了所有人看,得到所有人的承认。
嗯,这帮家伙甚至连事后的责任,或者说失败的责任划分都有一套独特的法案。
“所以姬周之时才能不断扩土开疆,天下诸侯更是真的愿意去那些不毛之地当个扩荒的领主。”
指着星雾之中那些边缘之处承受中心大日光芒,使劲散发出自己光芒,想要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星域的暗星。
方圆叹服道:“不是因为姬周时候的人比之殷商时候的人发生了突变,个个成了不怕死的好汉。
也不是因为周礼讲究什么狗屁的仁德王道仁义,仿佛大洗脑术一般,把所有人的脑瓜子都洗的只剩下开拓四夷这一个念头。而是因为他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