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50章 时空科技伦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初冬的1967年国际时空科技伦理研究院,玻璃幕墙外寒风凛冽,室内却因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研讨会而气氛热烈。来自全球的科研专家、政府官员、伦理学者围坐在椭圆形会议桌旁,桌上摆放着厚厚的《时空科技伦理准则(草案)》,封面烫金的“伦理底线?人类共识”八个字格外醒目。江浅穿着深灰色职业套装,手持话筒站在会场中央,身后的大屏幕正播放着时空科技应用的案例——有帮助1913年农户增产的时空农业技术,也有因滥用时空旅行引发的“历史干扰”争议事件。“时空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为人类带来福祉,也可能因缺乏约束引发不可挽回的后果。今天,我们需要凝聚全球智慧,为它划定清晰的伦理边界。”江浅的声音沉稳有力,瞬间让会场安静下来。

这场研讨会已持续三天,争议最激烈的当属“时空旅行伦理规范”。来自美国的时空物理学家艾伦教授,指着屏幕上“游客干预1938连战地医疗”的模拟场景,神情严肃:“上个月,有游客为‘体验历史’,伪装成战地护士混入1938年医疗站,导致伤员救治流程混乱,险些延误关键手术。这说明,必须严格限制时空旅行的目的和范围,禁止任何可能干扰历史进程的行为。”中国伦理学者周教授立刻补充:“我们建议将时空旅行分为‘科研考察’‘文化体验’‘应急救援’三类,每类都要审批备案。比如‘文化体验’类,游客只能在指定‘观测区’活动,像看电影一样观察历史,不能与历史人物产生实质性互动。”

经过多轮磋商,各方终于达成共识:在伦理准则中明确“时空旅行三不准”——不准干预历史重大事件、不准篡改个人时空记忆、不准携带现代物品进入历史时空。为确保落实,还配套建立“时空旅行审批系统”,游客需提交详细申请,说明旅行目的、路线、停留时间,经跨时空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才能获得“时空通行证”。江浅拿起笔,在准则草案上郑重签下名字:“这不仅是一份文件,更是我们对人类历史和未来的责任承诺。”

除了时空旅行,“时空记忆技术”的伦理规范也备受关注。在1967年的时空医疗实验室,科研人员正测试“记忆提取与植入技术”,该技术原本用于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恢复记忆,却有企业试图将其用于“记忆交易”——高价收购名人、富豪的“人生记忆”,再卖给付费用户“体验”。“如果放任这种行为,‘自我’将变成可买卖的商品,人类的情感和身份认同会彻底被颠覆。”江浅在伦理研讨会上,展示了某企业偷偷开展“记忆交易”的调查证据,引发全场愤慨。

很快,伦理准则中新增“记忆技术四禁止”:禁止非医疗目的的记忆提取、禁止记忆的商业化交易、禁止植入与个人认知冲突的“外来记忆”、禁止篡改未成年人的核心记忆。为监督落实,科研机构建立“记忆技术备案库”,所有相关研究和应用都要实时上传数据,接受伦理委员会抽查。实验室负责人李博士,在准则发布当天就销毁了已采集的200份“非医疗记忆样本”:“以前总觉得技术进步最重要,现在才明白,守住伦理底线,技术才有真正的价值。”

伦理准则的落地,离不开具体的“技术约束机制”。在时空科技企业“序能未来”的生产车间,工程师们正在为新研发的“时空穿梭舱”加装“伦理锁”——只有通过审批的“时空通行证”,才能激活穿梭舱,且飞行路线会被实时监控,一旦偏离“许可区域”,就会自动触发强制返航。“你看这个芯片,里面存储着全球所有‘历史敏感区域’的数据,比如1913年地脉节点、1938年战地指挥部等,只要靠近这些区域,穿梭舱就会发出警报。”工程师小张向江浅演示,手指在控制屏上滑动,调出密密麻麻的“禁止进入”坐标。江浅试着用无效通行证刷卡,穿梭舱立刻亮起红灯,语音提示:“未通过伦理审核,无法启动。”她满意地点头:“技术约束比人为监督更可靠,要让伦理规范‘长’在设备里,从源头杜绝违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