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49章 时空社区的和谐发展与居民参与

清晨的1967年“时空家园”社区,阳光透过错落有致的楼宇,在中心广场的“时空年轮”雕塑上洒下斑驳光影。雕塑由不同时空的材料拼接而成——1913年的桃木、1938年的战地金属片、1967年的环保玻璃,象征着社区居民跨越时空的联结。江浅穿着舒适的休闲装,手里拿着社区规划草案,走进刚装修好的“居民议事厅”。厅内摆放着圆形会议桌,墙上挂着社区地图和居民意见箱,几名来自不同时空的居民代表已早早等候在此。

“今天咱们议事厅第一次开会,主要讨论社区中心花园的规划方案,大家有啥想法尽管说!”江浅笑着坐下,将规划草案分发给众人。来自1913年雾灵镇的周大叔,摩挲着草案上的花园草图,指着其中一处空地说:“我觉得这儿可以种些1913年的序能稻,既能让孩子们认识传统农作物,成熟了还能分给居民,多实惠!”1938年战后社区搬来的王婶立刻附和:“再加个‘战地记忆角’吧,摆些老照片和旧物件,让年轻人知道以前的故事。”刚搬来的1967年科技公司员工小李则提议:“咱们可以搞个‘智能灌溉系统’,用时空能量驱动,既省水又方便,还能让大家体验科技的好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江浅认真记录着每个人的建议,时不时补充提问:“序能稻需要充足光照,咱们得选光照好的区域;‘战地记忆角’可以和社区文化墙结合,既能展示历史,又不占太多空间;智能灌溉系统的安装,咱们可以请社区里的科技达人一起动手,降低成本。”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确定了花园规划方案:划分“传统作物区”“战地文化区”“科技体验区”三个板块,由居民自愿组成三个工作组,分头负责建设。周大叔主动担任“传统作物区”组长,王婶牵头“战地文化区”,小李则带着几个年轻人负责“科技体验区”,大家约定每周六一起施工,江浅则负责协调物资和技术支持。

居民自治组织的高效运作,为社区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议事厅,社区还成立了“时空调解队”“环境维护组”“文化活动社”等自治小组。“时空调解队”的成员来自不同时空,熟悉各地的习俗和处事方式,遇到邻里矛盾时,总能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化解。一次,1913年搬来的张大爷和1967年的年轻住户小吴因作息习惯不同产生摩擦——张大爷习惯早起浇花,浇水声影响了熬夜工作的小吴休息。调解队的李阿姨了解情况后,带着两人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张大爷将浇花时间推迟到早上7点,小吴则调整作息,尽量早睡早起;同时,李阿姨还建议社区在每层楼安装“静音浇水装置”,减少噪音。问题解决后,张大爷和小吴还成了朋友,张大爷教小吴种序能稻,小吴则帮张大爷调试智能手机,教他用视频软件和老家的亲人聊天。

各类社区活动的开展,更是让居民之间的关系愈发融洽。每年春秋两季,社区都会举办“时空文化节”,居民们各自带来不同时空的特色节目和美食。今年的文化节上,周大叔带着孙子表演了1913年的“地脉祈福舞”,祖孙俩穿着传统服饰,跟着鼓点翩翩起舞,舞步中融入了守护地脉的动作;王婶组织社区里的老人,演唱了1938年的战地歌谣,歌声虽不专业,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小李和朋友们则用无人机表演了“时空光影秀”,无人机在空中组成1913年的古村落、1938年的战地星门、1967年的城市天际线等图案,引得居民们阵阵欢呼。

文化节的“百家宴”环节,广场上摆满了各时空的特色美食:1913年的序能稻米饭、1938年的战地野菜饼、1967年的智能烤箱做的糕点。居民们端着盘子,互相品尝美食,交流做法。“张大姐,你这野菜饼怎么做的?又香又有嚼劲!”1967年的林女士尝了一口王婶做的野菜饼,忍不住问道。王婶笑着说:“这野菜是1938年常见的‘战地菜’,要先用开水焯一下,去除苦味,再和玉米面混合,用大铁锅烙,火候很重要。回头我教你做!”林女士立刻拿出手机,记下做法:“太好了!我家孩子总挑食,换种口味说不定爱吃。”江浅看着这热闹的场景,端着一杯果汁走到人群中:“大家来自不同时空,却能像一家人一样热闹过节,这就是咱们时空社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