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48章 时空科学与哲学的深度交融

深秋的1967年时空研究院学术报告厅,巨大的穹顶下悬挂着象征“时空交织”的抽象吊灯,暖黄色的光线透过灯罩,在墙面投下流动的光影。一场名为“时空之问:科学与哲学的对话”的研讨会正在进行,台下坐着来自全球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与哲学家,他们手中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对时空本质的思考。江浅穿着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西装,坐在嘉宾席上,目光专注地看着台上正在发言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授。

“当时空科学发现‘时空涟漪’的存在,当人类能够通过技术穿越不同时空,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时空究竟是客观存在的‘容器’,还是人类意识构建的认知框架?”雅斯贝尔斯教授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他抬手推了推眼镜,继续说道,“1913年,人类通过地脉观测感知时空能量;1967年,我们用量子探测器捕捉时空波动,科技在进步,但‘时空是什么’这个哲学命题,始终在追问人类对世界的根本认知。”

台下,中国物理学家李院士轻轻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认知的辩证”。待雅斯贝尔斯教授发言结束,李院士起身接过话筒:“从科学角度看,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我们通过观测到的时空曲率、能量波动等数据,证明其客观实在性。但正如教授所言,人类对时空的认知,确实受限于观测工具和思维方式——1913年的地脉守护者,用‘符文’解释时空能量;今天的科学家,用‘场方程’描述时空结构,这本身就是哲学层面‘认知升级’的体现。”他顿了顿,举起手中的“时空能量探测仪”样品,“这台仪器能捕捉到10的负35次方米尺度的时空波动,可我们依然无法回答:在这些波动之外,是否存在更本质的时空形态?这正是科学留给哲学的追问。”

这场对话,拉开了时空科学与哲学深度交融的序幕。研讨会的“圆桌论坛”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围绕“人类在时空中的存在意义”展开激烈讨论。法国哲学家萨特的弟子波伏娃女士,指着投影幕上1938年战地时空的照片——战士们在战壕中仰望星空,手中握着记录地脉能量的简陋仪器:“在战争年代,人类在时空中的存在是‘抗争’;在和平年代,我们通过科技探索时空,存在意义转变为‘理解与创造’。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在时空中寻找存在价值’,始终是人类共同的哲学追求。”

来自1913年地脉研究中心的周研究员,放下手中的搪瓷杯,杯身上印着的地脉符文图案格外醒目。“1913年,我们村的老人们说,‘人是地脉能量的一部分,死后会回归时空循环’。这种朴素的认知,与今天哲学家讨论的‘时空与生命的关联性’不谋而合。”周研究员笑着说,“去年,我们通过‘时空基因溯源技术’发现,1938年战地战士的基因片段,与1913年地脉守护者存在某种能量关联,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在时空中的存在,真的存在‘延续性’?”

江浅认真倾听着每一位学者的发言,当讨论陷入短暂沉默时,她缓缓开口:“科学告诉我们‘时空是什么’,哲学引导我们‘如何面对时空’。1967年,我们研发‘时空医疗舱’,帮助患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中治疗疾病,这是科学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在思考:当人类能够自由穿梭时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被改变,传统的生命价值观是否会被重构?这就需要科学与哲学共同寻找答案。”她的话引发全场共鸣,不少学者纷纷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这一思考方向。

为了推动这种交融走向深入,江浅推动成立了“时空科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定期组织科学家与哲学家开展“闭门研讨”。在一次关于“科技发展对人类价值观影响”的研讨中,中心邀请了1967年时空科技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张工,与美国哲学家杜威的研究者罗蒂教授对话。张工带来了最新研发的“时空记忆提取装置”——通过该装置,人类可以提取不同时空的记忆片段,甚至“体验”他人的时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