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时空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核心地位凸显
金秋九月,1967年的国际会展中心披上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盛装。作为“首届全球时空文化节”的主办场地,这里随处可见融合不同国家特色的时空元素——埃及金字塔造型的展台旁摆放着中国1913年的地脉符文木雕,法国卢浮宫风格的展墙上投影着巴西雨林的时空图腾,入口处巨大的“时空纽带”雕塑由各国艺术家共同创作,金属框架上缠绕着代表不同文明的织物,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的光影。江浅穿着绣有银线时空纹路的深蓝色礼服,正和组委会成员检查最后的布展细节,她指着“时空纽带”雕塑上的中国结与埃及安卡符号的衔接处,对工作人员说:“这里要再调整一下,确保两种文化符号的融合自然,就像我们希望各国通过时空文化实现无缝交流一样。”
开幕式当天,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一堂。当中国1913年的剪纸艺人周奶奶与法国剪纸艺术家索菲携手剪出“时空和平鸽”,剪纸作品通过全息投影在会场空中展开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周奶奶握着索菲的手,笑着说:“剪纸工具虽小,却能剪出不同国家对时空的理解。你看这和平鸽翅膀上的符文,既有我们中国的地脉守护意涵,又融入了你们法国的浪漫元素,多好看!”索菲连连点头:“这正是时空文化的魅力,它让我们发现,不同文明对‘守护’与‘传承’的追求是相通的。”
文化节期间,“时空非遗博览会”成为最受瞩目的展区。在印度展台,艺人现场表演“时空沙画”,细沙在指尖流动,瞬间勾勒出印度史诗中“时空轮回”的场景;日本展台的“时空和服秀”上,和服纹样融合了1938年战地记忆与现代科技元素,模特行走间,和服上的Led灯带还会模拟时空能量流动的光影;中国展台则退出“跨时空非遗工坊”,游客可以跟着1913年的苏绣艺人学绣时空瑞兽,也能通过vr技术“走进”1938年的战地剪纸作坊,感受传统技艺在不同时空的传承与演变。
来自美国的游客莉莉在苏绣工坊前驻足许久,当她在艺人指导下绣出第一个符文时,兴奋地说:“以前总觉得中国传统技艺很难懂,现在发现,通过‘时空’这个主题,我能轻松理解这些图案的意义。这只瑞兽不仅是件工艺品,更像一个文化密码,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时空的敬畏。”江浅恰好路过,笑着对莉莉说:“时空文化就像一座桥梁,把不同国家的文化密码串联起来,让大家在欣赏技艺的同时,更能读懂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除了展览,文化节还举办了“全球时空文化学术研讨会”,各国学者围绕“时空文化与文明互鉴”“非遗传承的时空维度”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埃及考古学家阿米娜教授带来了最新发现的“时空星象壁画”研究成果,她指着投影中的壁画说:“这幅3000年前的壁画,记录了古埃及人对星辰运行与时空流转的观察,其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与中国1913年的地脉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中国历史学家周教授立刻回应:“我们在1913年的古籍中发现,古人通过观测地脉能量变化来判断时节,这与古埃及人通过星象指导农作的智慧,都是人类适应时空、利用时空的宝贵经验。”
研讨会的互动环节,各国学者还就“时空文化如何促进国际合作”展开热烈讨论。巴西学者卡洛斯提出:“亚马逊雨林的土着文化中,‘时空’是与自然共生的纽带。我们正在尝试将这种理念融入生态保护国际项目,希望通过时空文化交流,让更多国家重视雨林的时空生态价值。”江浅对此深表赞同:“我们可以建立‘全球时空文化与生态保护联盟’,将不同国家的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挑战。”她的提议得到了各国学者的一致认可,当场就有20多个国家的代表表示愿意加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