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30章 教育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发展

初秋的1967年时空实验学校,操场上的银杏叶刚染上金边,教学楼的走廊里却充满了春日般的活力。三年级(2)班的教室里,学生们围在课桌旁,盯着桌上的“时空能量种植盒”——透明的盒子里,1913年的序能草、1967年的改良蔬菜正茁壮成长,盒壁的显示屏实时跳动着土壤湿度、能量值等数据。江浅穿着简约的白色衬衫,站在教室后排,看着老师带着学生们做“能量调节实验”,嘴角扬起笑意。“教育体系的优化,核心是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学会应用,”她对身边的校长李老师说,“像这样把时空科学、生态保护融入课堂,比单纯的书本教学效果好太多了。”

李老师笑着点头,指向讲台旁的“生态观察角”:“我们把课程分成‘时空探索’‘文化传承’‘生态守护’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实践环节。比如‘生态守护’课,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还要亲手种植、观察植物,记录生态数据。”正说着,讲台上的王老师拿起一个“时空能量监测仪”,对学生们说:“大家看,当我们把监测仪靠近序能草时,数值会升高,这说明序能草能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时空能量。现在分组实验,试着调节种植盒的光照和水分,看看能量值会发生什么变化,记得做好记录。”

学生们立刻分组行动,10岁的小宇和同桌朵朵负责调节光照。小宇转动种植盒上的调光旋钮,朵朵则盯着显示屏:“光照调到50%了,能量值从20升到35了!”“再调高一点试试!”小宇兴奋地说,当光照达到80%时,能量值突然下降到28。“怎么会这样?”小宇皱起眉头,王老师走过来笑着解释:“因为序能草喜欢温和的光照,过强的光照会让它消耗更多能量。这就像我们人类,不能一直高强度学习,要劳逸结合,生态保护也是一样,要找到平衡才行。”小宇似懂非懂地点头,认真地在实验报告上写下:“光照50%时,序能草能量吸收最佳,生态平衡很重要。”

除了课堂实践,学校还在课程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传承内容。在1913年的序能学堂村小学,老师带着学生们上“传统技艺课”,1913年的剪纸艺人周奶奶受邀来到课堂,教孩子们剪“时空瑞兽”。周奶奶拿出红纸和剪刀,示范着剪出瑞兽的轮廓,孩子们围在她身边,眼睛瞪得圆圆的。“剪瑞兽的耳朵要尖一点,这样才精神,”周奶奶手把手教学生阿明,“你们知道吗?这瑞兽身上的符文,是咱们祖先用来守护地脉的,现在我们把它剪出来,也是在传承保护家园的信念。”阿明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剪得有些歪歪扭扭,但还是在瑞兽身上刻上了小小的符文。“周奶奶,我能把这个瑞兽送给1967年的小朋友吗?”阿明问,周奶奶笑着说:“当然可以!让他们也看看咱们1913年的剪纸,知道咱们的传统文化多有意思。”

为了让学生们拓宽视野,教育体系还特别注重跨时空教育交流活动。每年春秋两季,1913年、1938年、1967年的学校会组织“时空研学营”,学生们可以到不同时空的学校学习、生活一周。今年秋天,1967年时空实验学校的10名学生,跟着老师来到1938年的战后重建区学校。刚走进校园,学生们就被墙上的“战地文化墙”吸引——墙上画着1938年战士们守护星门、重建家园的场景,还有孩子们用彩笔写的“珍惜和平”的标语。

“这是我们学校的‘战地记忆课’成果,”1938年的学生代表莉莉带着大家参观,“我们会听老战士讲过去的故事,还会学着制作战地剪纸,记录这段历史。”在课堂上,1967年的小宇看到莉莉的课本上画满了插图,还有很多手写的笔记,好奇地问:“莉莉,你们上课不用电子设备吗?”莉莉笑着说:“我们的课本是用再生纸做的,虽然没有电子屏,但里面的故事很有趣。而且我们经常到户外上课,观察湿地的候鸟,记录它们的迁徙路线,可有意思了!”

一周的研学中,两地学生一起上“生态保护课”,在1938年的湿地边种植水生植物;一起办“时空文化展”,展示1967年的数字绘画和1938年的战地手工艺品。离别的时候,小宇把自己制作的“时空能量监测仪模型”送给莉莉:“这个送给你,以后你观察湿地的时候,可以用它假装监测能量!”莉莉则回赠了一幅自己剪的战地水鸟剪纸:“这是我们湿地的水鸟,希望你能记住1938年的故事。”看着孩子们依依不舍的样子,江浅感慨地说:“跨时空交流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更能让他们理解不同时空的文化,学会包容与合作,这才是新时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