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29章 生态环境的长效保护机制建立

盛夏的1967年国际生态保护中心,会议室的长桌上铺满了厚厚的文件,《全球生态长效保护公约(草案)》《跨时空生态监测技术规范》《生态破坏行为惩处细则》等文件按类别整齐摆放。江浅穿着印有生态保护标识的浅蓝色衬衫,坐在主位上,面前的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全球生态监测数据——1913年雾灵山的森林覆盖率、1938年战后湿地的水质指标、1967年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以动态图表的形式呈现,直观反映着各时空的生态现状。“建立生态环境长效保护机制,不能只靠短期治理,必须从法律、合作、科技三方面发力,形成全方位、可持续的保护体系。”江浅的目光扫过在座的各国生态专家、政策制定者,语气坚定。

首先提上议程的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来自1967年的环境法专家张教授,拿起《生态破坏行为惩处细则》草案,逐条讲解:“我们参考了1913年‘地脉保护乡规’、1938年‘战地生态修复条例’,结合现代法律框架,明确了从个人到企业的生态保护责任。比如,针对企业非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不仅要处以高额罚款,还要强制其参与生态修复工程;个人破坏植被超过一定面积,需承担社区生态服务义务。”1913年的地脉守护者周伯皱着眉头提问:“张教授,这些法律在咱们1913年的乡村能落地吗?很多村民不懂法,要是不小心破坏了地脉植被,会不会受到过重处罚?”张教授笑着解释:“周伯放心,我们设置了‘分级惩处’和‘教育优先’原则。对首次轻微违规的村民,先进行生态保护知识培训,指导其恢复植被;只有屡教不改或严重破坏行为,才会采取处罚措施。而且我们会在各村设立‘生态普法站’,让大家知法、懂法、守法。”

不久后,《全球生态长效保护公约》正式生效,各时空同步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在1913年的雾灵山脚下,村支书老王带着“生态普法站”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发放《生态保护手册》。手册用通俗易懂的插画,讲解了禁止乱砍滥伐、禁止向溪流排污等规定,还标注了违反规定的具体后果。村民周大叔翻看着手册,指着“禁止在林地焚烧秸秆”一条问:“以前咱们烧秸秆习惯了,现在不让烧,秸秆怎么处理呀?”工作人员笑着说:“我们联系了1967年的环保企业,他们会派车来回收秸秆,制成有机肥料,既环保又能卖钱,一举两得!”周大叔听完连连点头:“这样好!既不破坏环境,还能增加收入,我们肯定支持!”

法律法规的执行很快迎来考验。1967年的某化工企业,因偷偷向河流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导致下游水域鱼虾大量死亡。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后,迅速派人现场检测,获取了企业违法排放的证据。在执法现场,企业负责人试图辩解:“我们只是偶尔排放,没想到影响这么大……”执法人员拿出《生态破坏行为惩处细则》,严肃地说:“根据规定,你们的行为属于‘严重生态破坏’,需缴纳50万元罚款,同时负责下游水域的生态修复,我们会全程监督修复过程,直到水质达标。”随后,环保部门联合1967年的生态修复团队,在河流沿线安装了“智能水质监测仪”,实时监控水质变化,企业也不得不投入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国际间的生态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江浅牵头组织了“全球生态保护联盟”,吸纳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保护组织、科研机构加入。联盟成立后的首次会议上,各国代表围绕“气候变化对跨时空生态系统的影响”展开讨论。来自亚马逊雨林的生态专家玛利亚,展示了雨林植被退化的卫星影像:“近五年,雨林的碳吸收能力下降了15%,这不仅影响本地生态,还会通过大气环流影响1913年的雾灵山、1938年的湿地。”1938年的湿地保护专家赵教授立刻回应:“我们已经监测到,湿地的候鸟迁徙路线因气候变化发生了改变,部分候鸟因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地而数量减少。我们建议各国共享气候与生态监测数据,共同制定应对方案。”

很快,“全球生态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正式上线,各国的生态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共享。1913年的雾灵山监测站,通过平台发现当地的气温变化趋势与亚马逊雨林的植被退化数据高度相关,立刻调整了森林抚育计划,增加了耐寒树种的种植比例;1967年的城市环保部门,根据平台上的全球碳排放数据,优化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加快了充电桩的建设速度。在一次跨国生态修复行动中,1967年的“时空生态修复仪”、亚马逊雨林的“土着植被恢复技术”、1938年的“湿地水质净化方法”相结合,成功修复了一片因气候变化而退化的跨国界草原,让草原重新恢复了水草丰美的景象。参与行动的玛利亚感慨地说:“生态问题没有国界,只有全球合作,才能真正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