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文化传承的深化与创新
暮春的1967年数字文化传承中心,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展厅中央的“时空文化全息展台”上。展台内,1913年的苏绣屏风、1938年的战地剪纸、明清时期的古戏台构件在全息投影下缓缓旋转,游客戴上Ar眼镜,伸手就能“触摸”到文物表面的纹理,甚至能看到苏绣艺人刺绣时的虚拟影像。江浅穿着绣有传统云纹的浅蓝色旗袍,正和数字文化专家林博士查看“数字化文化遗产库”的后台数据。“截止到今天,遗产库已经收录了各时空的文化遗产3200多件,其中1913年的传统技艺相关藏品就有800多件,”林博士指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说,“我们还在开发‘时空文化漫游’功能,让用户能通过vr技术,‘走进’1913年的古镇戏台、1938年的战地文化站,沉浸式体验不同时空的文化场景。”
江浅点点头,目光落在展台旁一位戴着Ar眼镜的老人身上。老人正伸出手,似乎在触摸虚拟的苏绣屏风,脸上满是惊叹。江浅走上前,轻声问道:“大爷,您感觉怎么样?能看清绣品上的细节吗?”老人摘下眼镜,激动地说:“太清楚了!这屏风和我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一模一样,连绣线的颜色都分毫不差。我孙女在国外留学,要是能让她也通过这个看看咱们的传统苏绣,就太好了!”江浅笑着说:“大爷,我们的遗产库有线上版本,您让孙女在国外也能登录,不仅能看苏绣,还能看到很多老手艺的制作过程呢!”
为了让数字化文化遗产库更全面,江浅组织团队深入各时空,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在1913年的江南古镇,团队用8k超高清摄像机和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下老艺人周奶奶制作“序能刺绣”的全过程。周奶奶的刺绣融合了地脉符文元素,每一针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律。拍摄时,年轻技术员小张扛着摄像机,小心翼翼地跟在周奶奶身后:“周奶奶,您绣这符文的时候,针脚的走向有什么讲究吗?我们想把细节拍得更清楚些,方便以后做成教学视频。”周奶奶停下手中的针线,指着绣布上的纹路说:“这符文的针脚要跟着地脉能量的走向走,像这条线,要从左往右斜着绣,这样才能让能量流动起来。你们拍的时候,可要把这针脚的角度拍仔细了。”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周奶奶的“序能刺绣”制作技艺被完整收录进数字化文化遗产库,团队还为其制作了互动教学视频——用户戴上vr眼镜,就能跟着虚拟的周奶奶学习刺绣针法,屏幕上还会实时显示针脚的正确走向和力度提示。在1913年的古镇小学,老师用这个教学视频给孩子们上手工课,10岁的小女孩阿雅跟着视频学绣小蝴蝶,不一会儿就绣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翅膀上还带着淡淡的符文纹路。“老师,我以后也要像周奶奶一样,把刺绣手艺传下去!”阿雅举着自己的作品,开心地说。
文化传承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数字化保护上,更体现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的融合中。在1913年的戏曲班社“韵古堂”,班主李师傅正和1967年的多媒体设计师小吴讨论如何将传统戏曲《地脉传奇》与现代技术结合。《地脉传奇》讲述的是1913年地脉守护者守护家园的故事,是当地流传百年的经典剧目,但近年来因形式陈旧,越来越难吸引年轻观众。“小吴,你说的这个‘全息舞台’,真能让我们的戏更好看?”李师傅有些怀疑地问,他从艺四十多年,一直坚守着传统的舞台形式。小吴笑着打开平板电脑,展示自己设计的舞台效果图:“李师傅,您看,我们在舞台后方设置全息投影幕,演出时能投射出1913年的雾灵山实景、地脉能量流动的光影效果;演员的服装上也会安装微型Led灯,随着剧情发展变换颜色,比如主角施展‘地脉守护术’时,衣服会发出淡绿色的光芒,特别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