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时空守护联盟的强化与拓展
初冬的1967年时空守护联盟总部,这座融合了1913连传统榫卯结构与1967年科技感设计的建筑,此刻正迎来一场重要的扩容会议。联盟大厅的环形会议桌旁,除了熟悉的守护者与科研人员,还多了许多新面孔——1913年的苏绣传承人周奶奶、1938年的战地环保专家赵教授、1967年的数字文化保护学者林博士等。江浅穿着干练的联盟制服,胸前佩戴着刻有“时空守护”字样的徽章,手中拿着厚厚的《联盟强化方案》,目光扫过在场众人:“今天,我们不仅要为联盟注入新鲜血液,更要搭建更完善的架构,让每一份力量都能精准发力,守护时空的稳定与发展。”
会议伊始,江浅宣布了联盟的新成员名单。当念到1938年的赵教授时,他站起身,展示了自己多年研究的“战地生态修复笔记”:“我在1938年参与过战地星门周边的生态修复,发现时空能量波动会直接影响土壤肥力,这些笔记记录了不同能量状态下的修复方案,希望能为联盟的生态维护出份力。”1967年的科研人员陈博士立刻眼前一亮:“赵教授的研究太重要了!我们正在研发‘时空生态修复仪’,正缺实战数据支撑,会后咱们一定要好好交流!”
吸纳新成员后,江浅公布了联盟全新的组织架构:在原有核心委员会基础上,设立“时空科研”“文化守护”“生态维护”“应急响应”四个专项小组,每个小组由2-3名跨时空专家牵头,成员涵盖各领域人才。“时空科研小组由1967年的李院士和1913年的地脉守护者周伯共同负责,主攻时空能量规律研究与异常预警;文化守护小组交给周奶奶和林博士,重点保护跨时空文化遗产;生态维护小组由赵教授和1967年的环保工程师王工带队;应急响应小组则由有战地救援经验的1938年张队长负责,随时应对时空突发状况。”江浅话音刚落,周奶奶就笑着举起手:“我建议文化守护小组先建立‘时空非遗档案库’,把1913年的木雕、1938年的战地剪纸都收录进去,用小林的数字技术做永久保存!”林博士立刻响应:“我们可以用3d扫描和vr技术,还原非遗制作过程,就算以后手艺失传,也能通过数字档案传承下去。”
会议结束后,各专项小组迅速投入工作。时空科研小组的实验室里,周伯正拿着家族传承的《地脉能量图谱》,与李院士的“时空能量监测系统”做对比。“你看这图谱上,1913年雾灵山的地脉能量峰值出现在春分,和你们系统监测的近五年数据完全吻合!”周伯指着图谱上的红色标记说。李院士调出系统中的动态能量曲线:“这说明地脉能量有其固有规律,我们可以结合您的经验,优化预警算法,把异常波动的预警时间提前3天!”两人随即带领团队,将《地脉能量图谱》中的百年数据录入系统,经过一周的调试,系统的预警准确率提升了40%,成功提前预警了一次1913年小范围的地脉能量紊乱。
文化守护小组的工作同样紧锣密鼓。在1913年的古镇非遗工坊,周奶奶和林博士带着团队,用3d扫描仪细致扫描着一尊百年木雕。扫描仪发出的淡蓝色光束,将木雕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个符文都精准记录下来。“这尊木雕是1913年的‘时空瑞兽’,上面的符文能稳定周边地脉能量,可惜现在会雕刻这种符文的匠人只剩两位了。”周奶奶惋惜地说。林博士一边操作设备,一边回应:“我们不仅要扫描木雕本身,还要用运动捕捉技术,记录老匠人的雕刻过程,做成‘数字教学课件’,让更多年轻人能学习这门手艺。”一旁的年轻匠人阿明听得格外认真,他说:“有了这课件,我就能反复学习符文雕刻的细节,以后一定把这门手艺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