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5章 新时空下的传承与发展展望
中秋的1967年国际会展中心,一场名为“新时空发展峰会”的盛会正在举行。展厅外,巨大的环形屏幕滚动播放着各时空发展的影像——1913年雾灵山的地脉祭祀仪式、1938年战地星门修复的忙碌场景、1967年时空科技大厦的璀璨夜景,画面交织成一幅跨越百年的时空画卷。江浅身着绣有银线地脉符文的深蓝色礼服,站在展厅入口,迎接来自1913年、1938年、1967以及全球各地的嘉宾。她手中握着一本厚重的《时空发展纪实手册》,封面上“传承?创新?共生”六个字格外醒目,“今天,我们齐聚于此,既是为了回望各时空在传承中探索的足迹,更是为了共绘新时空下发展的蓝图。”
峰会主会场内,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依次登台,分享传承与发展的故事。首位发言的是1913年的地脉守护者周伯,他带着一个古朴的桃木盒子走上讲台,打开盒子,里面盛放着三代人传承的《地脉守护手记》和一枚最新研制的“智能地脉监测仪”。“这手记记录了我们家族百年守护地脉的经验,以前靠肉眼观察山体变化、凭手感判断能量波动,”周伯举起泛黄的手机,又拿起监测仪,“现在有了这台仪器,能实时监测地脉能量数据,还能和1967年的生态监测中心联网,一旦发现异常立刻预警。”他顿了顿,看向台下的年轻科研人员,“但我们没丢了老规矩,每年清明,还是会带着年轻人去雾灵山祭祀,告诉他们地脉守护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要守住对自然的敬畏心。”台下响起阵阵掌声,1967年的生态专家张博士起身致意:“周伯的话点醒了我们,新时空的生态保护,正是要把老祖宗的生态智慧和现代科技结合,上个月我们在雾灵山布设的‘时空生态传感器’,就融入了1913年的地脉符文原理,监测精度提高了30%。”
文化领域的分享同样精彩纷呈。1913年的苏绣传承人周奶奶和1967年的数字艺术家林默携手登台,身后的屏幕上展示着她们合作的“数字苏绣《时空瑞兽图》”——传统苏绣的瑞兽纹样在数字技术加持下,能随着观众的手势变换姿态,瑞兽身上的符文还会流淌出淡蓝色的能量光带。“以前苏绣只能绣在锦缎上,一幅作品要绣好几年,年轻人很难静下来学,”周奶奶笑着说,“小林教我用数字画板打稿,还把我的针法做成了教学动画,现在全国有上千个孩子跟着网课学苏绣,上个月还有外国学生来请教呢!”林默接着补充:“我们还在搭建‘时空非遗数字库’,把1913年的剪纸、1938年的战地布艺都收录进去,用vr技术让大家‘走进’老作坊,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台下,1938年的战地剪纸传承人赵爷爷频频点头,他举起手中的剪纸作品,上面是融合了1938连战地元素和1967念科技符号的“守护图”:“我也要加入数字库,让当年战士们用剪纸传递信念的故事,被更多人记住。”
经济分会场里,1913年的序能稻种植户周大叔、1938年的战后工业区负责人李科长和1967年的“时空造物”公司ceo王总围坐在一起,畅谈跨时空经济的发展。周大叔带来了一袋金黄的蓄能稻,还有一张1913年的手写账本和一台1967年的“智能种植监测终端”:“以前种稻全靠经验,账本上记的都是‘晴天下种、雨天浇水’,现在用这终端,能实时看到土壤湿度、地脉能量,还能通过跨时空物流,把稻子卖到1967年的城市,价格翻了一倍,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回来种地了!”李科长接过话茬,展示了战后工业区的今昔对比图:“1938年我们重建时,只有几间破旧的厂房,现在和1967年的企业合作,引入了‘时空能量生产线’,生产的序能农具不仅供应本地,还出口到其他时空,去年工业区产值比三年前增长了两倍!”王总笑着补充:“我们下一步要建‘跨时空电商平台’,让1913年的手工艺品、1938年的特色农产品和1967年的科技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真正实现‘时空好物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