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19章 时空文化主题公园的打造

深秋的清晨,1967在城郊的时空文化主题公园门前,巨大的“时空之门”雕塑泛着淡蓝色的金属光泽——雕塑由1913年的桃木、1938年的废旧炮弹壳与1967用的碳纤维材料拼接而成,门楣上刻着“一眼千年,时空共赏”的鎏金大字。江浅穿着绣有地脉符文的米色风衣,正和公园运营总监张经理检查开园前的准备工作。“每个时空区域的工作人员都到位了吗?要确保游客进入不同区域时,能立刻感受到对应的时空氛围。”江浅指着园区导览图,上面清晰标注着1913年“序能古镇区”、1938年“战地记忆区”和1967年“未来科技区”三大核心板块。张经理笑着点头:“都安排好了!1913年区域的工作人员穿传统服饰,1938年区域的志愿者扮成战地医护和战士,1967年区域的讲解员配了智能讲解眼镜,保证让游客有‘穿越’的感觉。”

上午九点,公园正式开园,游客们沿着青石板路走进1913年“序能古镇区”。眼前的场景瞬间让人忘记了1967年的现代气息: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和晒干的玉米、辣椒,街角的“许能茶馆”飘出阵阵茶香,穿着蓝布衫、梳着发髻的店员正用传统陶壶沏茶。“快来试试剪纸!”街角的手工艺作坊里,1913年的剪纸艺人周奶奶正招呼游客,她面前的木桌上摆着红纸、剪刀和刻刀,墙上挂满了融合时空元素的剪纸作品——有带着地脉符文的瑞兽,也有穿梭在古镇与未来城市之间的纸飞机。来自1967年的小女孩朵朵拉着妈妈的手,好奇地拿起剪刀:“奶奶,我能剪一个会‘穿越’的小兔子吗?”周奶奶笑着握住她的小手,手把手教她剪出兔子的轮廓,又在兔子耳朵上刻了个小小的时空符号:“你看,给兔子加上这个‘时空印记’,它就能在不同时空穿梭啦!”朵朵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跑到隔壁的“陶艺坊”,想把剪纸图案画在陶碗上。

陶艺坊里,1913年的制陶艺人王师傅正演示“序能陶碗”的制作过程。他脚下踩着转盘,双手沾满陶土,转盘飞速转动间,一个圆润的陶碗雏形逐渐显现。“这陶碗的秘密在底部,”王师傅指着碗底的凹槽说,“烧制时会嵌入一小块序能矿石,盛水后能让水质更清甜。”游客李先生饶有兴致地坐下尝试,可转盘刚转起来,陶泥就歪歪扭扭地塌了。“别急,双手要稳,顺着陶泥的纹路用力。”王师傅从背后扶住他的手,慢慢调整力度,“就像咱们1913年的人侍弄庄稼,要顺着地脉的性子来,才能有好收成。”在王师傅的指导下,李先生终于做出一个不算规整但颇有特色的陶碗,他小心翼翼地在碗底画了个笑脸:“要把这个‘时空陶碗’带回家,让孩子知道以前的手艺人有多厉害。”

穿国“时空隧道”(由全息投影打造的光影通道,两侧不断闪过各时空的历史画面),就进入了1938年“战地记忆区”。这里没有鲜艳的色彩,取而代之的是灰色的战壕、斑驳的掩体和仿制的战地医院帐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艾草香(模拟战地消毒水的味道,却更温和)。“前方发现‘伤员’,请医护志愿者立刻前往救援!”广播里传来模拟的战地通讯声,几位游客换上仿制的1938穿军装,正参与“战地救援”体验项目。来自1967年的高中生小宇背着仿制的医疗箱,跟着志愿者老赵冲向“战壕”,里面的“伤员”(由工作人员扮演)正捂着“伤口”呻吟。“先检查伤口有没有异物,用纱布压迫止血,再用夹板固定骨折部位。”老赵一边示范一边讲解,“1938年条件艰苦,医护人员就是靠这些简单的工具,救了很多战士的命。”小宇紧张地按照步骤操作,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当成功为“伤员”包扎好伤口时,他长舒一口气:“原来当年的医护人员这么不容易,以后我再也不会浪费医疗资源了。”

不远处的“战地通讯站”里,游客们正体验1938年的orse电码传递。1938年的老战士张爷爷坐在发报机前,手把手教孩子们操作:“这是‘嘀’,短按;这是‘嗒’,长按,‘嘀嗒嘀’代表‘救’,‘嗒嘀嗒’代表‘援’,把这些信号组合起来,就能传递消息了。”小男孩安安学得格外认真,当成功发出“坚守阵地”的电码时,张爷爷竖起大拇指:“真棒!当年我们就是靠这些‘嘀嗒声’,在炮火中传递情报,守住了很多重要阵地。”安安抱着自己的“电码学习手册”,认真地说:“爷爷,我要把这些知识讲给同学听,让大家都知道以前的战士有多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