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时空科学科普影视的创作与传播
初冬的1967年影视产业园,“时空光影”影视工作室的拍摄棚内一片忙碌。导演陈默正带着团队拍摄科普纪录片《时空修复纪》,棚内搭建的1938年战地星门复原场景栩栩如生——斑驳的钢铁支架上布满模拟弹痕,地面铺着仿制的战壕泥土,几台特效机器正制造着淡淡的“硝烟”(安全范围内的雾气效果)。江浅穿着便于行动的工装服,站在监视器旁,看着镜头里重现的星门修复场景,对陈默说:“这部纪录片一定要还原真实,让观众感受到科研人员和守护者们当年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时空科学的意义。”
陈默点点头,对着对讲机喊道:“各部门准备,拍摄‘星门能量校准’片段!”镜头聚焦在演员饰演的1938在科研人员身上,他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手扛着老式能量监测仪,在“炮火声”中艰难地向星门靠近。饰演科研带头人的演员老张,按照真实历史资料,小心翼翼地调整星门旁的能量旋钮,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停!”陈默突然喊停,走到老张身边说,“当年的科研人员在调整旋钮时,因为设备不稳定,会有三次明显的停顿,你要把那种紧张又坚定的感觉表现出来。”为了让演员更入戏,江浅特意请来当年参与修复的老战士老赵现场指导:“当时我们心里都没底,每拧一下旋钮,都怕星门能量失控,但想着身后的乡亲们,就什么都不怕了。你看,拧到第三圈时,仪器会发出‘嘀嘀’的提示音,这时候要屏住呼吸……”在老赵的指导下,演员们重新拍摄,眼神里多了几分真实的坚毅,镜头里的场景瞬间变得鲜活。
纪录片的拍摄不仅有场景重现,还有对真实人物的采访。在1913年的雾灵山监测站,陈默团队采访了85岁的地脉守护者周伯。周伯坐在自己守护了一辈子的地脉监测塔下,手里拿着泛黄的《地脉序能日志》,对着镜头缓缓讲述:“1950年那次地脉能量异常,监测塔的指针疯狂转动,我和父亲连续守了三天三夜,用祖辈传下来的符文,才稳住了能量波动。那时候没有先进设备,全靠经验和勇气。”镜头扫过《地脉序能日志》上密密麻麻的手写记录,还有周伯手上因常年操作监测设备留下的老茧。陈默在一旁轻声引导:“周伯,您能给我们演示一下当年怎么用符文稳定地脉吗?”周伯拿出随身携带的桃木符文,在监测塔旁的空地上摆出简单的阵法,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符文上,仿佛带着淡淡的光晕。这段真实的采访,后来成为纪录片中最打动观众的片段之一。
与此同时,工作室的另一组团队正在筹备科幻科普电影《时空少年行》。这部电影以1967年的时空科学研究院为背景,讲述一群少年通过参与“时空科学体验营”,意外开启时空之旅,在不同时空学习科学知识、解决危机的故事。在剧本研讨会上,编剧小李拿着修改后的剧本说:“我们在电影里加入了‘时空能量守恒’‘地脉节点分布’等知识点,比如少年们在1913年的稻田里,通过观察序能稻的生长,理解了‘时空能量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这样既有趣又能传递知识。”江浅翻看着剧本,指着其中一段情节说:“这里可以增加一个互动小设计,让少年们用1967年的便携监测仪,检测1913年和1938年的时空能量差异,通过数据对比,直观展现不同时空的能量特点。”
电影拍摄现场,最吸引眼球的是为“时空穿梭舱”打造的特效场景。在绿幕拍摄区,演员饰演的少年们坐在仿制的穿梭舱内,舱外的Led屏播放着快速变换的时空隧道画面——1913年的稻田、1938年的战场、1967年的城市在屏幕上飞速闪过。为了让场景更真实,特效团队特意参考了时空科学研究院的真实穿梭舱设计图纸,还邀请科研人员王博士现场指导:“穿梭舱在穿越时空节点时,会出现3秒的能量波动,舱内的灯光会从蓝色变成紫色,你们要表现出轻微的失重感,但不能太夸张,要符合科学原理。”少年演员小宇好奇地问:“王博士,现实中的穿梭舱真的能穿越到过去吗?”王博士笑着说:“现在我们的技术还只能进行短距离的时空观测,但未来说不定真的能实现!电影里的故事,就是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