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14章 时空社区的构建与发展

初秋的清晨,1967年的“时空家园”社区里,晨雾还未散尽,孩子们就已经在社区广场上追逐嬉戏。这座融合了1913年、1938年、1967年时空元素的社区,灰瓦白墙的建筑风格带着1913年古镇的韵味,街道旁的智能路灯采用1938年战地能源回收技术,家家户户的阳台都安装着1967年的微型时空能量采集器。江浅穿着舒适的休闲装,沿着社区的青石板路漫步,看着居民们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场景,嘴角扬起笑意——这正是她推动构建时空社区的初衷:让不同时空背景的人们,在同一个空间里交融共生。

社区中心的“时空文化展示区”是最热闹的地方。展示区分为“时光长廊”和“文化工坊”两部分,“时光长廊”的墙壁上,挂满了各时空的老照片和文物复制品:1913年序能学堂村的农耕场景、1938年战地守护者修复星门的珍贵影像、1967年时空科学研究院的早期照片,每张照片旁都配有智能讲解屏,扫码就能收听背后的故事。一大早,1913年搬来的周奶奶就带着孙子阿明在长廊里驻足,指着一张1913年的地脉祭祀照片说:“你看,这是爷爷当年参加祭祀的样子,那时候大家都靠地脉能量种地,哪像现在这么方便哟。”阿明盯着讲解屏里播放的1967看智能灌溉视频,好奇地问:“奶奶,现在种地不用靠天了吗?这机器真能让庄稼长得更好?”旁边1967年的社区志愿者小林听到了,笑着走过来:“阿明,这是时空能量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比以前人工灌溉省水多啦!下午科技体验中心有演示活动,我带你去看看好不好?”阿明兴奋地拍手:“好呀好呀!”

“文化工坊”里,每天都有不同的时空文化体验活动。周一到周三是传统技艺体验,1913年的剪纸艺人张阿姨、1938年的布艺传承人李婶会在这里教大家做手工;周四到周日则是现代文化活动,1967年的数字艺术老师会带居民们制作时空主题的短视频。这天是周二,张阿姨正教一群孩子剪“时空瑞兽”,她手里的红纸在剪刀下翻飞,很快就剪出一只带着1913年地脉符文的瑞兽。“剪瑞兽的耳朵要尖一点,这样才显得有精神,符文的线条要流畅,代表能量在流动。”张阿姨耐心地指导着,1938年搬来的小虎学得格外认真,他剪到瑞兽的尾巴时,不小心剪歪了,沮丧地噘起嘴。张阿姨摸了摸他的头:“没关系,咱们在尾巴上补个小太阳,就像1938年战场上的朝阳,多好看呀!”小虎眼睛一亮,立刻拿起剪刀修改,不一会儿,一只带着“朝阳尾巴”的瑞兽就完成了,他举着作品跑向旁边的妈妈:“妈妈你看,这是我剪的时空瑞兽,张阿姨说它能守护我们!”

社区的“科技体验中心”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最爱。体验中心分为“时空科技展示区”“互动实验区”和“未来畅想区”,里面摆放着1967连最新研发的时空科技产品,还有适合居民体验的简易实验设备。在“时空科技展示区”,1967年的科研人员小王正在给居民们演示“时空能量台灯”:“这盏灯不用插电,靠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时空能量就能发光,晚上看书特别护眼,而且特别环保。”1913年的居民王大叔凑上前,仔细打量着台灯:“不用插电?那阴天怎么办?”小王笑着按下台灯底座的按钮,灯柱上立刻显示出能量值:“大叔您看,这里显示的是剩余能量,就算连续阴天一周,台灯也能正常使用。我们还设计了usb接口,应急的时候也能充电。”王大叔点点头:“这东西好!既省钱又方便,我也想给家里买一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