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时空文化传承人的全球交流活动
暮春的1967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朱红的大门上悬挂着“时空文化传承者全球交流会”的鎏金牌匾,厅内陈列着来自1913年、1938年、1967年及全球20多个国家的文化展品——1913年的苏绣屏风、1938年的战地剪纸、1967年的数字皮影,还有埃及的古法织物、意大利的手工木雕,琳琅满目,宛如一座流动的时空文化博物馆。江浅穿着绣有地脉符文的浅蓝色旗袍,站在展厅入口迎接前来参会的传承人,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意:“欢迎各位传承者来到这里,希望接下来的五天,我们能打破时空与地域的界限,让文化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
开幕式后,首场“传承故事分享会”在中心的多功能厅举行。1913年的苏绣传承人周奶奶,带着她珍藏的《百鸟朝凤》苏绣长卷走上讲台。长卷展开,锦缎上的凤凰羽毛层次分明,每一根都由细如发丝的丝线绣成,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卷苏绣,是我奶奶传给我母亲,母亲又传给我的,花了三代人60年才绣完。”周奶奶的声音带着岁月的温润,“以前学苏绣,要先练三年‘绷架功’,手不能抖,线不能断,现在年轻人耐不住性子,愿意学的越来越少了。”台下,1967年的数字艺术创作者林默听得入神,他举手提问:“周奶奶,您有没有想过用数字技术记录苏绣的针法?比如用3d扫描把绣品做成数字模型,让更多人能在线学习。”周奶奶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我不懂什么数字技术,但要是能让更多人喜欢苏绣,我愿意试试!”
分享会结束后,林默主动找到周奶奶,拿出平板电脑展示他制作的数字皮影作品:“您看,我把传统皮影做成了数字动画,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互动,还能自己设计皮影造型。苏绣的针法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记录,比如把‘虚实乱针’做成动态教程,学生跟着屏幕练习,就能直观看到针法的变化。”周奶奶凑近屏幕,看着动画里栩栩如生的皮影,眼中满是惊喜:“这太神奇了!要是能把苏绣针法做成这样的教程,肯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学。小林,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常来我工作室,咱们一起琢磨琢磨!”
交流活动的核心环节“技艺工坊”,更是热闹非凡。中心的大厅被划分成20多个工坊区,每个传承人都在这里展示独门技艺。1913年的木雕传承人王师傅,正坐在工坊里雕刻“序能瑞兽”,他手中的刻刀在桃木上灵活游走,瑞兽的鳞片、鬃毛逐渐清晰,还没完工,周围就围满了参观者。“这瑞兽身上的符文,要顺着木材的纹理刻,才能让序能流通,”王师傅一边雕刻一边讲解,“以前雕刻全凭手感,现在有了小林他们做的数字模型,能提前看到成品效果,出错少多了。”
隔壁的工坊里,1938年的战地剪纸传承人赵爷爷,正用红纸剪“战地守护图”。剪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短短几分钟,战士们坚守阵地的场景就跃然纸上,还巧妙地融入了1938年的战地星门元素。“这剪纸是当年在战壕里琢磨出来的,既能给战友们解闷,又能传递信心,”赵爷爷笑着说,“现在我想把这些故事剪得更生动,要是能像小林说的那样,做成会动的数字剪纸,肯定能让更多人知道当年的事。”1967年的交互设计师小夏立刻接过话:“赵爷爷,我可以帮您!我们把剪纸扫描进电脑,加上动态效果和音效,观众扫码就能看到剪纸‘活’起来,还能听到您讲当年的故事。”赵爷爷激动地握住小夏的手:“太好了!这样一来,咱们的战地剪纸就能‘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