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时空建筑设计的变革与发展
初夏的1967在城市新区,一座外形酷似“时空旋涡”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建筑外立面由数千块可变色的智能玻璃组成,在阳光下时而呈现出1913年雾灵山的青绿色调,时而切换为1967年科技感的银蓝色,这是建筑师林晨设计的“时空能量大厦”——国内首座完全融入时空元素的智能建筑。江浅戴着安全帽,站在建筑工地的观景平台上,看着施工人员为建筑顶部安装“时空能量感应装置”,对身边的林晨说:“这座建筑不仅要好看,更要体现时空科技与建筑的融合,你们在设计上可是下了大功夫。”
林晨笑着指向建筑内部:“江主任,您看那层正在安装的‘动态调节系统’,它能通过顶部的感应装置捕捉时空能量波动,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光线和湿度。比如当1938年的时空能量残留影响到局部区域时,系统会立刻启动‘能量缓冲层’,保证室内环境稳定。”正说着,工地负责人跑过来汇报:“林设计师,刚才感应装置检测到一阵微弱的时空能量波动,您设计的调节系统已经自动启动,三层的温度偏差控制在了±0.5c以内!”林晨满意地点头:“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让建筑成为‘会呼吸的时空载体’。”
三个月后,时空能量大厦正式投入使用。走进大厦一层的大厅,看不到传统的空调出风口,取而代之的是隐藏在天花板内的“序能气流调节器”。上班族陈姐刚走进大厅,就感觉到一股舒适的气流环绕周身,她好奇地问大厦管理员:“这里没开空调,怎么这么凉快?而且每个角落的温度都一样。”管理员笑着解释:“这是‘时空能量温控技术’,调节器能收集空气中的游离时空能量,转化为调节气流的动力,不仅节能,还能根据不同区域的人流和能量波动,精准控制温度。您看那边的显示屏,实时显示着各楼层的能量波动和环境数据呢。”
大厦的办公区域更让人惊叹。设计师小张的工位靠近窗户,当下午的阳光过于强烈时,他办公桌上的智能玻璃自动调节透光率,将光线柔和地过滤成适宜工作的亮度。“最神奇的是会议室,”小张带着同事参观,“里面的‘时空投影墙’能根据会议主题,投射出不同时空的场景。上次我们开‘跨时空合作会议’,墙面直接投射出1913年的古镇和1938年的战地遗址,让合作方直观感受到项目背景,沟通效率高多了。”
与此同时,1913年的江南古镇修复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镇,因年久失修和时空能量波动,不少古建筑出现了墙体开裂、梁柱腐朽的问题。建筑师周明带领团队,将时空稳定技术与现代修复理念相结合,力求在保留古镇原貌的同时,提升居住的舒适度。
在古镇的核心建筑“序能书院”前,周明正和1967年的结构工程师李工讨论修复方案。书院的屋檐已经倾斜,梁柱上布满了裂纹,周明指着屋檐下的木质构件说:“这些构件是1913年的老工匠手工打造的,上面还刻有序能符文,我们不能直接替换,得用时空稳定技术加固。”李工拿出一台“微型序能加固仪”,仪器的探头对准梁柱裂纹,发出淡蓝色的光芒:“您看,这台仪器能将时空能量转化为‘修复因子’,渗透到木材内部,让裂纹逐渐愈合,同时增强木材的抗腐蚀能力。我们在实验室测试过,加固后的木材使用寿命能延长5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