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06章 跨时空企业的兴起与发展

初夏的1967年产业园区,“时空造物”公司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却不见传统工厂的喧嚣拥挤。生产线一侧,1913年的老木匠周师傅正带着徒弟,用刻刀在桃木原料上雕琢传统纹样;另一侧,1967年的工程师小李操控着自动化设备,将雕琢好的桃木与碳纤维材料精准拼接。这座由江浅牵头促成、融合1913连传统工艺与1967年先进制造技术的跨时空企业,成立仅一年,便凭借兼具古韵与创新的产品,在各时空市场站稳了脚跟。

“周师傅,您看这批‘序能桃木茶具’的纹样,自动化雕刻机按照您的设计稿复刻,误差能控制在0.1毫米内,效率比纯手工提高了10倍!”小李拿着刚下线的茶具,向周师傅展示。周师傅戴上老花镜,仔细抚摸着茶具上的“地脉符文”闻样,眼中满是赞叹:“没想到机器能把咱们老手艺的精髓刻得这么到位!以前纯手工做一套茶具要三天,现在一天就能出五十套,还能保证每套都一模一样。”小李笑着回应:“这就是跨时空合作的优势!咱们用1913年的工艺打底,1967年的技术提效,才能让传统手工艺品走进更多家庭。”

“时空造物”的核心产品“序能系列”,正是依托这种模式研发而成。以畅销的“序能桃木书桌”为例,桌面采用1913年雾灵山的百年桃木,经传统工艺处理后防虫防潮;桌腿融入1967年的碳纤维材料,轻便且承重性强;桌底暗藏微型序能装置,能释放微弱能量缓解疲劳,特别受学生和办公人群青睐。在产品发布会现场,来自1938年的经销商王老板一口气签下500套订单:“这书桌既有老桃木的质感,又有现代设计的实用,我们那边战后重建,学校和办公楼都需要这种好产品,肯定能卖爆!”

除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的融合,跨时空企业还在能源、农业等领域崭露头角。“跨时空能源科技”公司整合1913年的地脉序能技术、1938年的战地能量回收经验与1967年的智能储能技术,研发出“多源序能储能设备”。在1938年的战后工业区,该公司建设的储能电站正为周边工厂和居民供电。“这套设备能同时吸收地脉序能、工业余热和太阳能,就算遇到极端天气,也能稳定供电三天以上。”公司技术总监、1967年的能源专家张工,向1938年的工业区负责人介绍,“以前你们靠柴油发电机供电,又贵又污染环境,现在用我们的设备,电费能降低40%,还能减少碳排放。”负责人看着监测屏上稳定的供电数据,激动地说:“有了这设备,咱们工业区再也不用怕停电了,还能为环保出份力,真是一举两得!”

跨时空企业的兴起,还带动了人才的跨时空流动与合作。“时空造物”公司设立了“工艺传承工作室”,邀请1913年的木雕、剪纸、苏绣等非遗传承人担任技术顾问,同时从1967年的设计院校招聘年轻设计师,形成“老带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3岁的设计师小林,刚入职时对传统工艺一窍不通,在周师傅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桃木雕刻的基本技巧。“周师傅教我,雕刻纹样不仅要好看,还要符合地脉能量流动规律,这样才能让序能装置发挥最大效果。”小林拿着自己设计的“时空瑞兽”桃木摆件说,“现在我设计的产品,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加入了现代审美,很受年轻消费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