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02章 时空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探索

暮春的1913年序能学堂村,连片的农田里泛起新绿,与往年不同的是,田埂上多了一排排半人高的银色装置——这是1967连科研团队带来的“时空能量调节仪”。阳光洒在装置的晶体面板上,折射出淡蓝色的光晕,面板上跳动的数字显示着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等实时数据。江浅和1967年的农业专家李教授、1913年的农民带头人王大叔蹲在田埂边,看着仪器旁刚冒芽的序能稻,眼中满是期待。

“这调节仪能吸收空气中的游离时空能量,转化后定向注入土壤,”李教授指着仪器上的旋钮解释,“我们根据1913年地脉能量的分布规律,把参数调到了‘最佳适配模式’,你看这土壤,原本板结的地块现在变得疏松多了。”王大叔伸手抓起一把泥土,揉碎后放在鼻尖闻了闻:“还真不一样!往年这个时候,土壤得靠人工翻好几遍才透气,今年有了这‘神器’,省了不少力气。就是不知道,这稻子能长得咋样?”江浅笑着说:“咱们等着瞧,过不了多久,就能看到效果了。”

半个月后,序能学堂村的农田迎来了惊人变化:使用时空能量调节仪的稻田,稻苗比普通稻田高出一大截,叶片浓绿厚实,根系也更加发达。王大叔带着村民们穿梭在田间,脸上笑开了花:“你们看这稻穗,比往年饱满多了!李教授说,这调节仪不仅能改良土壤,还能缩短生长周期,以前要四个月成熟,现在三个月就能收割,一年能多收一季!”一旁的年轻村民阿明好奇地问李教授:“李教授,这时空能量为啥能让稻子长得这么好呀?”李教授蹲下身,拔起一株稻苗展示:“时空能量能激活土壤里的微生物活性,让养分更容易被作物吸收,就像给稻子‘喂’了‘营养餐’,自然长得壮实。”

除了改良土壤,科研团队还在1913年的山地长试“时空气候模拟”实验。1913年的山区气候寒冷,只能种植耐寒的土豆、荞麦,村民们一年到头也吃不上新鲜蔬菜。科研团队带来的“时空气候模拟舱”,成了山区农业的“救星”——这是一个半透明的穹顶装置,能通过时空能量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照。

在模拟舱旁,1967年的气象专家张工正在调试参数,屏幕上显示着“江南水乡气候模式”。“我们要让这寒冷的山地,长出江南的青菜、黄瓜,”张工一边操作一边说,“这模拟舱的核心是‘时空能量温控系统’,能把舱内温度稳定在25c左右,湿度保持在60%,和江南的春天一模一样。”1913年的山区村民林婶,抱着刚从模拟舱里采摘的青菜,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在咱们山里吃到这么新鲜的青菜!这模拟舱太神奇了,以后咱们再也不用羡慕山外的生活了!”张工笑着说:“等技术成熟了,我们会把模拟舱改造成可移动的,让每个山村都能种上自己想吃的作物。”

与此同时,1967年的现代化农场里,一场“精准农业”革命正在上演。农田里,无人机穿梭往来,低空飞行时会向作物喷洒“定制营养液”;田埂上,一排排“时空作物监测仪”实时采集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农场的智能控制中心。1967年的农场负责人陈姐,正和1913年的地脉守护者周伯一起查看控制中心的大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