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801章 时空文化创意大赛的开展

深秋的1967年文化艺术中心,门前的巨型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时空文化创意大赛的宣传短片——1913年的古街牌坊与1967年的摩天大楼在画面中交叠,1938年战地的斑驳弹痕化作流动的序能符文,最后定格在“以创意为笔,绘时空之美”的大赛主题上。这场由江浅牵头举办的赛事,吸引了来自各时空的艺术家、设计师和创作者,短短一个月就收到800多份参赛作品,涵盖时尚设计、动画影像、文创产品、装置艺术等多个类别。

大赛评审现场,一件件充满巧思的作品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在时尚设计组展区,设计师林薇的“时空织梦”系列服饰被挂在旋转展架上,模特穿着其中一件旗袍缓缓走过——旗袍的领口和盘扣保留了1913年传统服饰的雅致,衣摆却采用1967年的渐变光感面料,随着脚步移动,面料会从淡雅的青灰色渐变为银蓝色,仿佛将1913年的晨雾与1967年的星空缝进了衣料。“这件衣服的灵感来自我奶奶的嫁妆旗袍,”林薇向评委介绍,手里拿着1913年的老旗袍照片,“但我想让传统服饰更有未来感,就加入了1967年的光感材质,还在盘扣里嵌入了微型序能芯片,轻轻一按,盘扣会发出和1913年地脉能量同款的淡青色光芒。”

评委之一、1913年的服饰非遗传承人周阿姨,伸手抚摸着旗袍的面料,眼中满是赞叹:“没想到传统旗袍能这么有新意,这光感面料不仅不突兀,还把咱们1913年服饰的温婉和1967年的灵动结合得恰到好处。”林薇笑着回应:“周阿姨,我还向您的徒弟请教过传统盘扣的做法呢,她说您常说‘老手艺要活在当下’,这句话一直记在我心里。”这番话让周阿姨连连点头,当场给出了高分。

动画影像组的竞争同样激烈,创作者陈阳带着他的作品《战地星光》来到评审现场。短片一开始,1938年的战地战壕里,年轻战士小李正借着月光写家书,炮弹爆炸的火光映亮了他布满血丝的眼睛。突然,一枚炮弹落在不远处,小李下意识护住家属,就在这时,画面中出现了1913年的序能符文,符文化作光罩挡住了弹片,随后1967年的智能医疗机器人穿越时空出现,为受伤的战友疗伤。短片的最后,小李的家书变成了纸飞机,飞过1938年的战场、1913年的稻田和1967年的城市,最终落在了现代博物馆的展柜里。

“我爷爷就是1938年的老兵,他总说当年最遗憾的是没能把家书寄给家人,”陈阳红着眼眶说,“所以我用1913年的序能符文象征‘守护’,1967年的机器人代表‘希望’,想通过动画告诉大家,不同时空的力量始终在守护着和平。”评审席上,1938年的老战士赵爷爷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这短片就像把我带回了当年的战场,那些年轻战士的样子,和我当年的战友一模一样啊!”江浅也感慨道:“用现代动画技术讲述过去的故事,让年轻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这就是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创产品组的作品则充满了生活气息。设计师王浩带来的“时空记忆盒”,外形是1913年的木质首饰盒,打开后,内部却暗藏玄机——盒盖内侧是1938年战地地图的微缩浮雕,盒底装有1967年的投影装置,放入不同时空的小物件,就能投射出对应的历史场景。“比如放入1913年的序能稻种,投影会显示当年农民播种的画面;放入1938年的弹壳,会播放战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片段。”王浩一边演示一边说,“我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盒子,触摸到不同时空的温度。”不少评委当场表示,这样的文创产品既实用又有文化内涵,很适合在时空文化博物馆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