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799章 国际青少年时空科学交流营的举办

盛夏的1967年时空科学园区,彩旗与各国家、各时空的旗帜一同飘扬,国际青少年时空科学交流营在此拉开帷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以及1913年、1938年、1967连三个时空的150名青少年,身着统一的蓝色营服,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整齐列队在广场上。江浅作为交流营发起者,站在主席台上,手中握着话筒微笑着说:“欢迎各位少年来到时空科学的殿堂!接下来的十天,你们将一起探索时空奥秘、感受多元文化,希望这次交流能让你们成为跨越时空的科学伙伴。”

开营仪式后,首个活动是“时空科学启蒙课”,在园区的阶梯教室举行。1967年的科研人员李博士,拿着一个“迷你星门模型”走上讲台,模型两侧分别标注着“1913”和“1967”,中间的蓝色光束模拟着时空能量流。“大家看,这就是简化版的时空通道,1913年的地脉序能与1967年的科技能量相互作用,才能让穿梭舱稳定通行。”李博士一边转动模型上的旋钮,一边讲解,“现在,谁想试试调整能量参数,让‘穿梭舱’成功从1913年‘穿越’到1967年?”

来自1913年的少年阿明立刻举手,快步走上讲台。他盯着模型上的能量仪表盘,回忆起家乡地脉序能的变化规律,轻轻将旋钮向右转动两格。瞬间,模型中间的蓝色光束变得稳定,代表“穿梭舱”的小灯顺利从“1913”端移动到“1967”端。“成功了!”阿明兴奋地喊道,台下响起热烈掌声。来自法国的少女艾米丽好奇地问:“阿明,你怎么知道要转两格?我刚才试的时候,光束一直晃个不停。”阿明笑着解释:“我爷爷是地脉守护者,他教过我,序能稳定时像平静的河水,只要找到它的‘流动节奏’,就能控制能量啦!”

交流营的“动手实验工坊”里,更是热闹非凡。工坊被分成多个区域,有“序能晶体提纯”“时空波动监测”“星门模型搭建”等实验项目。在“序能晶体提纯”区,1938年的少年小林正跟着1967年的工程师学习操作设备。“先把原始晶体放入提纯罐,然后设定温度300c,压力0.8pa,记住要慢慢升温,不然晶体容易碎裂。”工程师耐心指导。小林小心翼翼地按下按钮,看着屏幕上的温度曲线一点点上升,紧张得手心冒汗。这时,来自巴西的少年卢卡斯凑过来,指着屏幕说:“我刚才做的时候,温度升到280c就停了一会儿,让晶体先适应,效果更好哦!”小林试着调整操作,果然,提纯后的晶体光泽更亮了。“太感谢了!原来实验还能有这么多小技巧。”小林感激地说,两人相视一笑,立刻成了合作默契的实验搭档。

除了科学实验,交流营还安排了“时空文化体验日”。在园区的文化展厅,1913年的剪纸艺人周奶奶教大家剪“序能瑞兽”,1938年的老战士赵爷爷则带着青少年们制作“战地通讯包”。周奶奶握着艾米丽的手,教她如何剪出瑞兽身上的符文:“剪的时候要稳,线条要流畅,这符文代表着守护,就像我们守护时空一样。”艾米丽学得很认真,虽然剪出的符文有些歪歪扭扭,但她开心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剪中国剪纸,太有意思了!我要把它带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这背后的故事。”

另一边,赵爷爷正示范如何缝制通讯包的背带:“当年我们在战场上,通讯包就是‘生命线’,必须缝得结实。”卢卡斯拿着针线,笨拙地跟着缝,线好几次都打结了。小林见状,主动上前帮忙:“我妈妈是裁缝,我来教你!先把线穿过针孔,然后像这样打个结……”在小林的帮助下,卢卡斯终于缝好了背带,他兴奋地把通讯包背在身上:“以后我要带着它,就像赵爷爷当年守护家园一样,守护我们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