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798章 时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运作

初夏的1967年产业园区,时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心大厅的展示区里,陈列着数十项来自各时空科研团队的技术成果模型,从巴掌大的“微型时空能量传感器”,到一人多高的“地脉蓄能发电装置”,吸引着大批企业代表驻足观看。作为中心负责人,江浅正带着1913年的序能科研团队和1967年的能源企业代表参观,她指着一台泛着银蓝色光晕的装置说:“这是‘新型时空能量转换装置’,能将分散的地脉序能、太阳能等多种能量整合转化,效率比传统设备提升60%,今天就请双方深入对接,让这项技术尽快落地。”

1913年的科研带头人周教授,立刻拿出详细的技术参数手册:“我们在雾灵山测试了半年,这套装置能自动识别不同能量类型,比如白天优先吸收太阳能,夜晚则聚焦地脉序能,而且适配1913年的传统电网和1967年的智能电网。”1967年“绿能电力公司”的总经理张总接过手册,翻到能耗数据页时眼前一亮:“如果在我们的郊区电站推广,每年能减少近万吨碳排放,还能降低30%的发电成本!不过,装置的维护难度大吗?我们的工人大多熟悉传统设备。”周教授笑着摆手:“放心,我们设计了‘一键诊断’功能,设备出现问题会自动发送故障代码,还会派技术员上门培训,保证工人两周内就能熟练操作。”当天下午,双方就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绿能电力计划三个月内建成首座“时空能量综合电站”。

在中心的“企业需求对接室”,1938年的城市管理部门代表正与1967年的科研团队沟通“智能监测系统”的定制化需求。1938刚刚完成战后重建,城市面临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急需高效的管理手段。“我们希望系统能同时监测道路车流量、供水管道压力和路灯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能第一时间预警。”1938年的市政工程师王工说,手里拿着标注着问题区域的城市地图。1967年的科研人员小李立刻调出系统原型:“这是我们为1967年城市开发的监测系统,现在可以增加‘战地遗留设施检测’模块,毕竟1938年有不少战争时期的老旧管道,系统能通过传感器识别腐蚀程度,提前规划维修。”王工凑近屏幕,指着地图上的老城区:“这里管道密集,传感器的信号会不会受影响?”小李自信地说:“我们用的是时空序能信号,穿透力强,就算在地下十米也能稳定传输,下周就能派团队去现场布设设备。”

成果转化中心不仅促成技术转让,还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果孵化”服务。1913年的年轻工匠阿明,研发出“序能驱动的小型农具”,能让耕地效率提升一倍,但缺乏资金和生产渠道。中心了解后,为他对接了1938年的“民生农具厂”,还提供了5万元的孵化资金。在中心的协调下,阿明带着图纸来到农具厂,与工程师们一起优化设计。“这个序能驱动模块体积太大,农民背着不方便,能不能缩小三分之一?”农具厂的李厂长指着模型说。阿明立刻拿出画板,修改设计方案:“我们可以改用1967年的微型序能电池,体积变小,续航还能延长两小时。”经过一个月的改进,首批“序能轻便农具”顺利投产,在1913年和1938年的农村推广后,很快销售一空。阿明拿着订单激动地说:“没有转化中心,我的发明可能永远只是个模型,现在能帮到这么多农民,太有成就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