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章 时空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与开放
深秋的1967年文化新区,一座融合了各时空建筑特色的建筑静静矗立——这是历时三年建成的时空文化博物馆。馆体以1913年的青砖灰瓦为基底,搭配1938年的军工钢材搭建的穹顶,穹顶镶嵌着1967年的智能玻璃,阳光透过玻璃洒入,在地面投射出“时空流转”的动态光影。开馆当天,来自1913年、1938年、1967年的代表们共同为博物馆揭幕,红绸落下的瞬间,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江浅站在博物馆入口处,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笑着对身边的馆长说:“这里收藏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各时空的记忆。希望每个走进来的人,都能读懂时空背后的文化故事。”馆长点点头,指向入口处的“序能时空柱”:“这根柱子融合了三个时空的核心元素,底部是1913年的地脉符文石雕,中部是1938年的战地浮雕,顶部是1967年的全息投影,能循环播放各时空的文化片段,刚安装好就成了‘打卡点’。”
走进“历史文物厅”,玻璃展柜里陈列着跨越百年的珍贵藏品。1913年的“序能农耕套件”静静躺在绒布上,包括刻有序能符文的木犁、能感应地脉的铜质洒水壶,旁边的说明牌详细标注着:“这套工具由1913年序能学堂村工匠打造,利用地脉能量提升农耕效率,是当时农业技术的巅峰之作。”来自1967年的学生小苏,正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她指着洒水壶问身旁的1913年讲解员:“阿姨,这个铜壶真的能感应地脉吗?”讲解员笑着演示:“你看,把它放在地面,壶身会微微发热,说明这里的地脉能量很稳定,当年村民就是靠它判断播种时机的。”
不远处,1938年的“战地通讯包”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包身由耐磨的帆布制成,边角已有些磨损,里面整齐摆放着军用地图、信号弹、手工缝制的急救包,最引人注目的是包内侧绣着的“保家卫国”四个字。1938年的老战士老赵,正给孩子们讲述背后的故事:“这是当年我用的通讯包,一次执行任务时,我背着它在战壕里跑了十几里地,把情报及时送了出去,虽然包被弹片划了个口子,但里面的东西完好无损。”孩子们听得入迷,小苏忍不住问:“赵爷爷,当时您不怕吗?”老赵摸了摸她的头:“怕,但想到身后的乡亲们,就什么都不怕了。”
“文化典籍厅”里,泛黄的古籍与现代的电子阅览屏相得益彰。1913年的《地脉序能图谱》被精心装裱在恒温展柜中,书页上用毛笔绘制的地脉分布图清晰可见,旁边的电子屏可以放大查看细节,还能收听专家的解读音频。1913年的学者周老先生,正带着年轻人研读这本典籍:“你们看这页的‘四季序能变化图’,古人通过观察草木生长,总结出地脉能量的流转规律,这比现代仪器观测的还要直观。”1967年的研究员小李一边用手机拍摄书页,一边说:“我们打算把这些典籍数字化,上传到‘时空文化云库’,让更多人能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