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国际环保合作项目的开展
暮春的1967年国际环保合作中心,来自1913年、1938年及全球20多个国家的环保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展开研讨。会议桌中央,摆放着一台“跨时空气候监测仪”,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时空的气温、降水、碳排放数据——1913年的蓄能农田区域,碳排放量较去年下降12%;1938年的战后工业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0天;1967年的城市圈,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已突破45%。
“从数据能看出,各时空在减排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但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仍未扭转。”江浅指着监测仪上的曲线,语气严肃,“今天我们要敲定‘跨时空碳汇合作计划’,把1913年的序能农业碳汇、1938年的林地修复碳汇和1967年的工业减排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控碳体系。”
1913年的农业专家老周立刻起身,展示序能农业的碳汇成果:“我们在序能稻田里种植固碳水草,配合地脉能量调节,一亩稻田每年能多吸收1.2吨二氧化碳。现在村里已有500亩示范田,要是能在1938年的战后荒地推广,碳汇效果肯定更显着。”1938年的林业专家赵教授接过话茬:“我们正愁战后荒地修复缺技术!1913年的序能固碳技术太适合了,今年我们计划修复2000亩荒地,要是能派技术员来指导,年底就能见成效。”双方当场约定,下个月启动技术对接,1913年选派10名农业技术员赴1938年指导荒地改造。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国际合作同样成果显着。1913年的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曾因不能开发导致珍稀鸟类“蓝羽雀”数量锐减。得知情况后,1967年的生态保护团队带着“智能鸟类监测系统”赶来支援——这套系统通过红外摄像头和声音识别技术,能实时追踪鸟类的活动轨迹和繁殖情况。
“你看这个屏幕,蓝羽雀的巢穴位置、喂食频率都能清晰看到,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1967年的工程师小李,向1913年的护林员阿明演示设备操作。阿明盯着屏幕,激动地说:“以前我们靠肉眼巡查,一天最多走20公里,很多鸟巢根本发现不了。有了这设备,保护蓝羽雀就有底气了!”不仅如此,双方还联合1938年的湿地保护区,建立“跨时空鸟类迁徙通道”,在迁徙路线上设置补给点和防护栏,去年蓝羽雀的数量已恢复到濒危前的60%。
为了让环保合作更高效,各时空还着手制定统一的环保标准。在“国际环保标准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展开激烈讨论。1938有的化工企业代表提出:“我们的工厂刚从战争中恢复,要是标准太严格,可能难以承受。”1967年的环保专家立刻回应:“我们可以分阶段实施,第一年先达到基础排放标准,同时我们会提供低成本的废水处理技术,帮助企业升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