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
初秋的1913年苏州巷弄里,68岁的剪纸艺人周奶奶正坐在窗边,戴着老花镜专注地裁剪红纸。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布满老茧的手上,剪刀在红纸间游走,很快,一幅“序能瑞兽”剪纸便栩栩如生——瑞兽身上的纹路融入了1913年特有的地脉符文,既是传统剪纸技艺的延续,又带着时空文化的独特印记。
“周奶奶,您申请的‘文化传承人专项资金’批下来啦!这是两万块大洋,以后您带徒弟、研究新纹样,都有资金支持了!”巷口传来清脆的声音,是负责文化传承工作的小李,她手里拿着拨款凭证,快步走进院子。周奶奶放下剪刀,接过凭证,激动得眼眶泛红:“真的批下来了?太好了!之前想收几个徒弟,可买红纸、备工具都要花钱,一直没敢开口。现在有了这笔钱,我就能把剪纸手艺好好传下去了!”
这是各时空为扶持文化传承人推出的重要举措。1913年率先设立“文化传承人专项资金”,对剪纸、木雕、苏绣等传统技艺传承人,根据技艺水平和传承需求,给予每年1-3万大洋的资金支持,用于材料采购、收徒授课、技艺研发等。周奶奶用这笔资金购置了大批红纸和特制剪刀,在巷口开设了“周奶奶剪纸坊”,免费招收学徒,还尝试将1913年的序能符文融入传统剪纸纹样,创作出“时空祈福”系列作品,深受当地人喜爱。
1938年的重庆,专项资金则向战时文化传承倾斜。82岁的川剧变脸艺人赵师傅,因战乱导致戏班解散,一度只能靠街头卖艺维持生计。得知“文化传承人专项资金”整策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申请,没想到不仅获得3000块法币的资助,还收到了政府分配的临时戏台。“有了戏台,我就能重新组班演出,还能收徒弟教变脸!”赵师傅激动地对前来送资金的工作人员说。如今,他的“赵家班”已招收8名学徒,每周在戏台演出3场,川剧变脸的绝活再次在重庆街头响起掌声,不少年轻人看完演出后,主动拜师学艺。
除了资金支持,各时空还定期举办“文化传承人培训班”,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1967年的杭州,“非遗传承创新培训班”在西湖边的文化礼堂开课,来自1913年的苏绣艺人、1938年的竹编艺人与1967年的年轻设计师齐聚一堂,既学习传统技艺的精髓,又交流现代设计理念。
培训班上,1913年的苏绣艺人王阿姨正在展示“序能花鸟”苏绣——绣品中的花鸟用金线勾勒,在阳光下会呈现出淡青色的光晕,这是她用1913年的蚕丝与序能丝线混合绣制的成果。“以前苏绣只用普通丝线,颜色单调,加入序能丝线后,绣品更有灵气了。”王阿姨一边演示针法,一边说。1967年的设计师小林凑过来,仔细观察绣品:“王阿姨,您这手艺太厉害了!要是把苏绣印在现代服饰上,肯定特别受欢迎。我们可以合作,我负责设计款式,您负责绣制图案,让苏绣走进年轻人的衣柜。”王阿姨笑着点头:“太好了!我正愁老手艺没人懂,有你们帮忙,苏绣一定能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