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782章 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蓬勃兴起

暮春的1913年序能学堂村,晨雾还未散尽,村口的老槐树下已聚集了十多位穿着蓝布褂子的志愿者。他们手中提着米袋、菜篮和药箱,正要分头前往村里孤寡老人家中开展“暖心帮扶”活动。牵头人是村小学的周老师,他拿着名单,笑着对大家说:“王奶奶家的药快用完了,小李记得把新配的序能艾草膏带上;张爷爷喜欢吃黏豆包,咱们今天特意蒸了些,小刘辛苦跑一趟。”

20岁的小李是学堂刚毕业的学生,这是她第三次参加志愿活动。跟着周老师走进王奶奶家时,老人正坐在炕头缝补衣服,看到他们来,立刻放下针线迎上来:“又麻烦你们跑一趟,真是过意不去。”周老师笑着摆手:“奶奶客气啥,咱们都是一家人。小李,快给奶奶看看膝盖,之前说贴了艾草膏好多了,今天再换一贴。”小李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帮老人取下旧药膏,换上新熬制的序能艾草膏,一边揉着穴位一边说:“奶奶,这药膏是用咱们村的序能艾草做的,坚持贴,膝盖就不疼了,以后我们每周都来帮您换药。”王奶奶拉着小李的手,眼眶泛红:“有你们这些孩子惦记着,我这老太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这样的场景,在各时空的社区里每天都在上演。1938年的重庆老街,战后重建的社区里,志愿者队伍格外热闹——有曾经的士兵、工厂的工人,还有学堂的学生,他们自发组成“邻里互助队”,帮贫困家庭修缮房屋、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志愿者老赵是退伍军人,每天都会带着工具包,挨家挨户检查房屋是否漏雨。在贫困学生小陈家,他正踩着梯子修补屋顶的瓦片,小陈的妈妈在三天活了,歇会儿吧,喝口水。”老赵抹了把汗,笑着回应:“没事,趁天气好,赶紧把屋顶修好,下雨天你们也能睡个安稳觉。小陈,好好学习,以后有困难就找我们志愿者队。”

1967年的上海某社区,志愿者服务更是融入了科技元素。社区“智能助老站”里,年轻志愿者们正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张爷爷,您看,点这个图标就能视频通话,以后想孙子了,随时能看见他。”70岁的张爷爷学得很认真,反复练习着操作步骤,学会后立刻给远在外地的孙子打了视频电话,看到屏幕里的孙子,老人笑得合不拢嘴:“这手机真方便,多亏了你们这些小老师,不然我哪会用这些新鲜玩意儿。”除了助老服务,社区志愿者还开发了“垃圾分类智能督导”系统,通过小程序提醒居民正确分类垃圾,志愿者小林每天都会在垃圾分类点值守,遇到不会分类的居民,就耐心讲解:“阿姨,您看这个塑料瓶属于可回收物,要放进蓝色垃圾桶,厨余垃圾要倒在绿色桶里,这样能保护环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