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781章 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

清晨的1913年序能学堂,五年级教室里传来朗朗读书声。与以往不同的是,黑板旁的电子屏上,正播放着1967年上海科技附中的《时空科学基础》课程直播。屏幕里,1967年的老师手持三维模型,讲解“以太序能与时空节点的关系”,屏幕外,1913年的学生们睁大眼睛,时不时低头在笔记本上记录。“老师,以太序能真的能让穿梭舱穿越时空吗?”学生阿明举手提问,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到1967年的课堂。

1967年的老师笑着回应:“没错,我们已经用以太序能驱动穿梭舱完成了短途时空旅行,下次课程可以带你们‘云参观’穿梭舱实验室。”这是各时空教育资源共享的日常场景——通过“跨时空教育云平台”,1913年的传统文化课程、1938年的实践技能课程、1967年的前沿科技课程实现了实时互通。平台上线半年,已有超过500节优质课程可供各时空学生选择,1913年的学生通过平台学习1967年的《智能农业技术》后,在校园农田里应用所学知识,序能稻子产量又提高了10%。

“以前只能跟着先生学古籍和农耕,现在能学到这么多新奇知识,我以后想当既能懂传统、又会用科技的农学家!”阿明拿着自己的“序能农耕实验报告”,兴奋地对学堂老师说。而在1967年的课堂上,学生们也通过平台学习1913年的《传统符文解读》课程,当老师展示1913年学生绘制的“地脉序能分布图”时,1967年的学生小林惊叹道:“原来古人早就懂得利用地脉能量,这对我们研究时空稳定太有启发了!”

除了课程共享,各时空还开展了“教师交流项目”,让老师们相互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1938年的延安抗日小学,来了两位特殊的“交流老师”——1913年的古籍教学专家周老师和1967年的科技教学专家陈老师。周老师走进课堂,用“情景教学法”讲解《论语》,他让学生们扮演“孔子与弟子”,通过对话演绎经典名句,原本枯燥的古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上课太有意思了!我一下子就记住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学生小红课后兴奋地说。

而陈老师则为1938年的老师们都来了“项目式教学”去年,她带领学生开展“战后农田修复”项目,让学生们分组测量土地、设计灌溉方案、计算农作物产量,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地理和农业知识。“以前教学总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通过项目让学生主动探索,不仅知识记得牢,还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38年的李老师感慨道,“等交流结束,我要把这些方法都用到日常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