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新秩序下的社会和谐景象
初夏的 1913 年序能学堂村,清晨的阳光刚洒过村口的老槐树,村民们就已忙碌起来:王婶在自家院子里晾晒序能艾草,准备制作艾草茶;老林扛着锄头,要去田里查看序能稻子的长势;孩子们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地往学堂跑,清脆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王婶,您家的艾草今年长得真好,要是多了,记得卖给我一些,我想给城里的亲戚寄去尝尝!” 路过的村民笑着打招呼。王婶停下手中的活,爽快地回应:“没问题!等晒干了我给你留着,咱们现在日子好了,也让外面的人尝尝咱们村的好东西!”
这样安居乐业的场景,在新秩序构建后的各时空随处可见。1913 年的村民们,靠着序能农业和传统手工艺,收入比往年翻了一倍,家家户户都翻新了房屋,添置了新家具。序能学堂的学生们不仅能学到传统文化,还能接触现代科学知识,不少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学堂读书,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未来。“以前总担心孩子没学上,现在学堂条件好,老师教得也好,咱们做家长的也放心。” 送孩子上学的老陈,看着学堂崭新的教室,脸上满是欣慰。
跨阶层、跨时空的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更是新秩序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 1938 年的重庆,战后重建的工厂里,曾经的军官、工人和农民一起工作,大家不分阶层,齐心协力搞生产。工厂的技术顾问是 1967 年派来的工程师小李,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教工人们操作新设备。“李老师,这个按钮是控制什么的?” 曾经的农民老张,如今成了工厂的技术工人,他拿着笔记本,认真地向小李请教。小李耐心地讲解:“这个是精度调节按钮,按下后能让零件的误差更小,咱们生产的农具才能更耐用。” 老张边听边记,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技巧。下班后,工人们还会一起交流各自的经历,军官分享战场故事,农民传授耕种经验,工程师讲解科技知识,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增进了友谊。
1967 年的社区里,跨时空的交流更是频繁。社区定期举办 “时空文化沙龙”,1913 年的手工艺人会来教大家制作桃木符文,1938 年的老战士会来讲授战时求生技巧,1967 年的居民则会分享现代科技知识。在最近一次沙龙上,1913 年的剪纸艺人林巧,正教大家剪 “序能神兽” 图案。“先把红纸对折,再沿着这个线条剪,注意不要剪断。” 林巧一边示范,一边讲解。1967 年的中学生小陈学得很认真,很快就剪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神兽。“林阿姨,您剪得真好!我想把这个剪纸贴在房间里,既能装饰,又能感受传统文化。” 小陈兴奋地说。林巧笑着点头:“喜欢就好,以后有时间,我再教你剪更复杂的图案。”
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让邻里关系愈发融洽。1913 年的村庄里,每月都会举办 “序能农耕交流会”,村民们聚在一起,分享种植经验,交流遇到的问题。遇到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帮忙:老林家的序能稻子该收割了,邻居们放下自家的活,一起去帮忙收割;王婶家的孙子生病了,村里的郎中主动上门诊治,还送来草药。“咱们村就像一个大家庭,互相帮衬着,日子才过得有滋有味。” 村长老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