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773章 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与改善

暮春的 1913 年雾灵山,晨雾像轻纱般笼罩着山林,阳光穿透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护林员老秦背着巡山包,沿着新修的木栈道行走,手中的 “序能植物监测仪” 正实时记录着周围植被的生长数据。“嘀 ——” 仪器发出提示音,屏幕上显示 “油松林覆盖率 65%,较去年提升 8%;雾灵龙胆存活量 1200 株,新增 300 株”,老秦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对着对讲机说:“小王,东边的油松林长势很好,雾灵龙胆也新增了不少,咱们的保护措施没白费!”

 对讲机那头传来年轻护林员小王的声音:“秦叔,我刚在北边的乱石坡看到两只北方豹猫,还带着幼崽呢!之前红外相机好久没拍到它们了,现在生态好了,它们也敢出来活动了。” 老秦加快脚步往乱石坡赶,远远就看到两只豹猫在岩石间跳跃,幼崽跟在后面嬉戏。他悄悄拿出相机拍下这一幕,心中感慨:“之前因为时空能量波动,森林植被受损,豹猫几乎绝迹,现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培育珍稀植物,总算把它们的家园抢回来了。”

 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1913 年还组织村民开展 “序能植树活动”。每年春季,村民们都会带着蓄能树苗上山种植,这些树苗经过 1967 经科技改良,成活率比普通树苗高 40%,还能吸收空气中的微量浊能。村民老林扛着铁锹,将一棵序能松苗种进土里,笑着对身边的孩子说:“咱们多种一棵树,山里的动物就多一个家,以后你长大了,还能看到这么多好看的花和可爱的小动物。” 孩子点点头,认真地帮树苗浇水:“我以后也要当护林员,保护这片森林。”

 与此同时,1938 年的战场遗迹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初夏的华北平原,曾经布满弹坑的土地上,如今长满了绿油油的紫花苜蓿,远处的刺槐林已长到一人多高,风吹过,枝叶沙沙作响。生态修复工程师小张蹲在田埂上,用土壤检测仪测量土壤肥力,屏幕显示 “有机质含量 1.8%,重金属含量 0.3mg/kg,达到耕作标准”,他兴奋地对当地村民老周说:“周叔,这片土地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下半年就能种小麦,咱们之前种的紫花苜蓿不仅改良了土壤,还能作为牛羊的饲料,一举两得。”

 老周捧着一把松软的泥土,眼眶有些湿润:“之前这地硬得像石头,连草都不长,现在能种小麦了,真是没想到啊!多亏了你们的生态修复工程,还教我们用序能肥料,以后咱们的日子肯定越来越有盼头。”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修复团队还在山坡上修建了梯田和排水渠,种植了固土能力强的沙棘和柠条。每到雨季,再也看不到泥沙俱下的场景,山下的小河也变得清澈起来,偶尔还能看到小鱼游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