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761章 时空修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与恢复计划

暮春的1913年雾灵山,晨露还沾在松针上,江浅带领的科研评估团队已背着设备穿梭在林间。她蹲下身,小心翼翼拨开草丛,露出一块泛着淡紫色痕迹的土壤——这是时空能量波动残留的印记,而就在这片土壤旁,几株原本应在初夏绽放的“雾灵龙胆”,此刻叶片发黄,花瓣蜷缩,毫无生机。“之前查阅古籍,雾灵龙胆的栖息地一直稳定在这片海拔1200米的缓坡,”江浅指着土壤中的检测仪器,屏幕上“时空能量残留值”显示为0.7mg/kg,“现在能量波动破坏了土壤的微生物结构,连带着这些珍稀植物的生存环境也被打乱了。”

 团队中的植物学家陈教授,正用放大镜观察一株枯萎的雾灵龙胆根系:“根系的共生菌几乎完全消失了,这种菌能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没有它,就算土壤肥力够,植物也活不了。”话音刚落,远处传来队员的呼喊,众人赶过去才发现,一片原本栖息着“北方豹猫”的乱石坡,此刻布满了细小的裂缝,坡下的溪流也因土壤松动变得浑浊。“豹猫的粪便痕迹比上个月少了三分之二,大概率是因为栖息地破坏,迁徙到其他地方了,”动物学家李博士蹲在裂缝旁,眉头紧锁,“要是不尽快修复,这些珍稀物种可能会彻底消失。”

 这样的场景,在1938年的华北战场遗迹上更为严峻。初夏的麦田里,弹坑密布的土地上只零星长着几株杂草,原本应是绿油油的麦浪,此刻却一片荒芜。江浅站在一处弹坑旁,看着检测仪器上“土壤重金属含量”数值——2.3mg/kg,远超安全阈值1.0mg/kg。“战争时期的炮弹残留和时空能量冲击叠加,让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彻底崩了,”她指着远处裸露的黄土坡,“之前这里是刺槐林,现在连固土的灌木都长不活,一到雨季肯定会水土流失。”

 当地村民老周扛着锄头走过来,看着荒芜的土地叹气:“这地以前种小麦,一亩能收三百斤,现在别说种庄稼,连草都难长。家里的牛羊没草吃,只能靠买饲料,日子越来越难了。”江浅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已经制定了恢复计划,会先用生态毯固定土壤,再种上本土的紫花苜蓿和刺槐,用不了两年,这片地就能恢复生机。”老周眼中瞬间泛起光:“真的?要是能把地修好,咱们又能种庄稼、养牛羊了!”

 而在1967年的东北工业基地,生态评估则面临着新的挑战。盛夏的工厂区,原本黑臭的排污河虽因时空修复褪去了异味,但河底的淤泥中仍检测出大量难以降解的工业污染物。江浅站在河边,看着科研人员采集淤泥样本,仪器显示“有机污染物含量”为1.8mg/kg:“时空能量虽然分解了部分污染物,但工业长期排放的顽固性污染物还在,而且能量波动让河底的微生物群落发生了变化,自净能力变弱了。”

 工厂负责人王厂长拿着排污记录赶来:“之前我们用传统方法处理污水,成本高还不彻底,现在想改环保技术,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江浅指着远处的实验装置:“我们研发了‘序能微生物净化系统’,能利用序能激活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比传统方法效率高3倍,而且成本能降低40%,后续会帮你们改造污水处理厂。”王厂长激动地握住她的手:“要是这技术能成,咱们工厂既能达标排放,又能节省开支,还能还这条河一个干净的水质,真是一举三得!”

 基于三地的评估结果,科研团队很快制定出详细的生态恢复计划。在1913年的雾灵山,首个“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科研人员在保护区内搭建了“雾灵龙胆培育温室”,陈教授带领团队用序能营养液培育幼苗,再通过“共生菌接种”技术,让幼苗的根系重新长出共生菌。“你看这株幼苗,”陈教授指着温室内长势旺盛的雾灵龙胆,“接种共生菌后,成活率从30%提升到85%,再过一个月,就能移栽到野外栖息地了。”同时,动物学家李博士在豹猫栖息地的裂缝处铺设了“序能生态毯”,这种生态毯能缓慢释放序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恢复,还在周围设置了投喂点。三个月后,红外相机终于拍到了豹猫的身影,画面中,两只豹猫正围着投喂点的鸡肉干进食,江浅看着照片,笑着说:“栖息地慢慢恢复了,它们也愿意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