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时空修复行动中的法律保障
1913 年的省议会大厅里,议员们正围着《时空修复资源征用法案》的手稿争论。油灯的光晕在泛黄的宣纸上跳动,照亮了第 7 条 “玄石征用补偿标准”—— 按当时物价,每斤玄石需赔偿三斗米或五尺绸缎,旁边用朱笔批注着 “参照《大清律》矿场征用法,但需加入能量损耗补偿”。“必须加上‘不得强征庙宇祭祀用石’,” 白发议员用象牙笔杆敲着桌面,声音在穹顶下回荡,“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昨天城隍庙的道士来说,他们的镇宅石若被征用,可能引发地脉动荡。” 书记员的毛笔在议案边缘记下这句话,墨迹晕开的形状竟与 1967 年的能量补偿条款存在奇妙的相似。
县衙的公告栏前挤满了民众,新贴的《能量器物管理条例》用朱砂写就,规定私人收藏的青铜爵、古玉等可能含能量的文物,需到官府登记造册。“王掌柜,您那批祖传的青铜镜得去报备了,” 税吏用算盘指着条例第 3 款,“上面写着‘凡能量器物交易,需缴纳三成保障金,用于反冲能量灾害救济’。” 绸缎庄老板摸着胡须笑了,他刚用能量锦换了批桐油,交易契约上除了官印,还盖着 1967 年传来的电子签章 —— 这是新法规允许的跨时空认证方式,据说比传统画押更具法律效力。
1938 年的战时参政会会场,煤油灯映着《战地时空修复管理办法》的油印件。第 5 条 “结晶网物资优先权” 被红笔圈出,规定任何单位不得截留送往能量节点的桐油、朱砂,违者按通敌论处。“必须明确‘紧急征用权’的边界,” 穿军装的委员用钢笔在条款旁画了道杠,“上次有个团长强征了教堂的铜钟做能量配件,引发国际纠纷,按新法规,这种情况需提前报请战区司令与宗教领袖共同审批。” 会议桌下,压着份从 1967 年传来的《紧急状态法》译文,其中 “比例原则” 被用铅笔标出 —— 征用行为必须与危机程度相匹配,这与参会者们达成的共识不谋而合。
战壕里的布告板上,贴着用炮弹壳拓印的《士兵能量操作守则》。第 12 条规定 “禁止私自拆卸铜徽章结晶”,违者将被取消战功评定,旁边画着简单的示意图:结晶与士兵血脉相连,擅自拆卸可能引发能量反噬。“小李,昨天是不是你把结晶拆下来换了块手表?” 赵队长举着守则质问,钢盔上的反光在布告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按规矩,这得记大过,但念在你是为给伤员换药品,罚你抄一百遍守则 —— 用刺刀刻在石板上,让后来人都看看。” 石板后来被送到 1967 年的法律博物馆,上面的刻痕与当代《能量安全法》的条文形成完美的对应。
1967 年的人民大会堂,《时空修复法》草案的全息投影悬浮在会场中央。第 3 章 “跨时空信息安全” 用蓝色光带突出显示,规定所有能量数据传输需经过三重加密,密钥由 1913 年、1938 年、1967 年三方共管。“第 47 条需要补充,” 江浅的指尖划过虚拟文本,“应明确‘时空信息不得用于商业牟利’,上次发现有公司倒卖 1938 年的战场能量数据,用来开发游戏场景。” 法律专家们立刻调出 1913 年的《保甲连坐法》和 1938 年的《战时保密条例》,发现其中 “信息泄露连坐制” 与当代的 “数据溯源追责制” 原理相通,只是表述方式不同。
法院的审判庭里,正在审理首例 “能量污染侵权案”。被告是家违规处理玄石废料的工厂,原告律师展示的证据链里,既有 1967 年的光谱检测报告,又有 1938 年战地医院关于能量辐射危害的记录,甚至还有 1913 年《农桑辑要》中 “恶石伤田” 的记载。“根据《跨时空环境保护法》第 19 条,” 法官敲击法槌,声音的频率与 1913 年县衙的惊堂木相同,“被告需赔偿三个时空的环境修复费用,其中 1913 年的部分按当时物价折算,用稻谷和绸缎支付。” 旁听席上,1938 年的李教授感慨道:“没想到我们当年写的《战地卫生报告》,今天能成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