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666章 大规模五浊镇法实验的筹备

1967 年寒露的清晨,燕山山谷的仪式场地已竖起五组临时棚屋,每组棚屋前都整齐排列着五怨器的仿制品。江浅踩着露水走过第一组棚屋,指尖抚过金怨器的陨铁匕首 —— 这是第 17 套备用仿制品,刃部的雷纹比原版加粗 0.2 毫米,经三次压力测试证明更耐能量冲击。“大规模实验需要冗余设计。” 她对着全息清单清点数量,20 套五怨器仿制品按功能分为主用组、备用组和应急组,每组都标注着对应的守护者编号,“就像 1938 年的防空洞要备足三个月的粮草,我们的器物储备必须能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陈默正在培训新加入的守护者,二十名年轻学员围着土怨器的玉琮站成圆圈,每个人的掌心都贴着能量感应贴。“闭眼,感受它的律动。” 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学员们的感应贴同步亮起乳白光,“1938 年的守护者靠十年磨一剑的默契,我们现在用标准化训练缩短这个过程 —— 但记住,仪器能教方法,教不会感觉,你们要做的是在数据之外找到与器物对话的频道。” 当最年轻的学员小李的感应贴与玉琮共振时,陈默的印记轻轻颤动,像在为新力量的成长致意。

 张念的奶奶教案本摊在仪式台的临时工作台上,旁边散落着二十支不同规格的朱砂笔。她正给仪式执行者示范雷纹绘制的三种变体:标准型适合能量稳定期,加粗型用于能量冲击时,纤细型则在协同操作时使用。“奶奶写‘笔无定法,应势而变’。” 她用三支笔同时在仿制品上作画,三种雷纹在能量流作用下呈现不同的共振频率,“1938 年物资匮乏,一支笔用到秃,现在我们备足工具,就是为了能从容应对各种能量状态。” 执行者们的训练日志上,已密密麻麻记录了 27 种应对方案,每种都标注着对应的能量参数。

 艾伦的团队在山谷边缘搭建起指挥中心,五十块全息屏幕组成巨大的监控墙,实时显示场地各区域的能量数据。“这里能同时监控 12 组仪式的运行。” 他调出应急预案的流程图,红色节点代表可能的风险点,每个节点都连接着至少三种解决方案,“1938 年靠铜锣传递警报,我们用量子通讯,但核心逻辑相同:快速发现、精准定位、高效处置。” 当他模拟火怨器能量过载时,屏幕上的应急小组路线图立刻亮起,最近的处置人员到达时间显示为 47 秒。

 李教授的声纹训练室里,三十名吟诵者按声部排列成五排。第一排负责金怨器的 “沐” 环节咒语,声频稳定在 98 赫兹;第二排专攻木怨器的 “画” 纹口诀,泛音需达到 1200 赫兹;五排声音合在一起,能形成覆盖五怨器全频段的能量声波。“就像 1938 年的合唱团,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位置。” 老人对着声纹分析仪调整音调,当三十人的声纹在屏幕上组成完美的五边形时,远处的五怨器仿制品同时发出轻响,“你们听,器物在回应我们的和声 —— 这就是大规模协同的力量,单个音符或许微弱,合在一起就能震彻山谷。”

 周先生带领文物修复团队在棚屋里赶制备用基座,花岗岩的碎屑在阳光下闪烁如金。每个基座的凹槽深度精确到 0.1 毫米,能完美契合不同批次的五怨器仿制品。“1913 年的木匠做榫卯从不用钉子,靠的是严丝合缝的精度。” 他用游标卡尺测量凹槽,“我们现在既要这种精度,还要考虑能量传导 —— 基座底部的导电层必须与山谷的陨铁导管完全对齐,误差不能超过 3 毫米,否则会形成能量湍流。” 当第一百个基座验收合格时,山谷的能量监测仪突然波动,像是在为这些凝聚匠心的载体欢呼。

 跨时空物资协调会议在指挥中心举行,1913 年的周明轩、1938 年的林淑仪和 1967 年的江浅同时出现在全息屏幕上。“我们找到了三箱 1909 年的陨铁残片,能铸造 12 根导管。” 周明轩的声音带着竹简摩擦的背景音,他身后的竹林里,学徒们正按 1967 年的图纸锻造导管,“按你们的参数,含碳量控制在 3.7%,比传统方法提升了硬度。” 林淑仪的影像有些晃动,防空洞的煤油灯忽明忽暗:“我们筹集了五百斤特制朱砂,混入桐油的比例按新配方调整,保质期测试能达到 90 天。” 江浅调出物资清单,红色的缺口项正被一个个填满:“1967 年的量子放大器已备足 30 台,随时可以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