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作品

第665章 五浊镇法仪式场地的选择与布置优化

1967 年秋分的清晨,地质雷达车的探头在燕山山脉的山谷间发出轻微的嗡鸣。江浅蹲在刚挖开的剖面旁,指尖捻起一块青灰色的岩石 —— 这块形成于 1.2 亿年前的花岗岩,晶体结构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完美的六边形,像被精心排列的能量矩阵。“时空稳定性指数 91%,比实验室高出 17 个点。” 她看着手持终端上跳动的数据,山谷底部的基岩连续完整,没有任何断层痕迹,“1913 年周正明说的‘龙脉之地’,原来就是这种地质结构稳定的区域。”

 陈默的守护者印记在山谷中央泛起微光,他闭着眼睛感知能量流动的方向。那些青铜色的时空能量不再像实验室里那样杂乱,而是顺着山谷的走向形成天然的旋涡,在最深处汇聚成银白色的能量池。“这里的能量纯度是城市的 3 倍。” 他在地面画出能量流的轨迹,与 1938 年林淑仪传回的防空洞能量图惊人相似,“防空洞的岩石能过滤杂波,山谷的地形则能汇聚纯净能量 —— 古人选场地的智慧,其实是在找最适合能量‘呼吸’的空间。”

 选址团队用了整整一周,在三个备选山谷间反复测试。最终选定的这片谷地呈五边形,东西宽约 193 米(对应 1938 年的时空坐标),南北长 191.3 米(呼应 1913 年的星象数据),中央的海拔高度恰好是 196.7 米。“五边形对应五怨器,边长数据致敬两个时代的研究者。” 艾伦在全息地图上标注关键参数,谷壁的倾斜角度经过计算,能让月光在秋分这天正好洒满仪式场地,“1913 年的星象方位、1938 年的实战经验、1967 年的精确测量,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场地布置从能量引导系统开始。周先生带领团队在五条山脊线上埋下陨铁导管,这些导管的材质与金怨器同源,内壁刻着 1913 年星图中的北斗七星纹。“导管深度要严格控制在 3.8 米。” 他用洛阳铲取出土壤样本,这里的红土含铁量高达 17%,是天然的导电介质,“1938 年他们在防空洞埋铜丝导气,我们用陨铁导管导能,原理相同,只是材料更优。” 当第一根导管埋入时,陈默的印记突然收紧,感知到能量流开始顺着导管缓缓聚集。

 张念负责的仪式核心区按 “北斗镇五凶” 的格局布置。五怨器的基座用山谷里的花岗岩雕琢而成,金怨器位于天枢星位,木怨器对应天璇星,水怨器在天玑星位,火怨器守天权星,土怨器则安放在玉衡星的位置。“每个基座下都埋着特殊材料。” 她指着土怨器的基座,下面混入了 1938 连防空洞的泥土和 1913 年竹林的腐殖质,“不同时代的土壤能帮助植物更快适应新环境,就像给移植的植物带点原土。”

 能量引导装置的调试融合了古今智慧。艾伦在陨铁导管的节点安装量子放大器,外壳却用传统陶土烧制,表面刻着 1938 年的防护符文;张念将奶奶教案本里的 “引气符” 转化为纳米级电路,蚀刻在放大器的芯片上。“陶土能缓冲能量冲击,符文电路则能引导能量方向。” 她看着放大器启动时泛起的红光,与古籍记载的 “符动则气行” 完全吻合,“1967 年的技术让老方法更精准,就像给传统弓箭装上瞄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