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数据异常点的分析与讨论
1967 年立夏的晨光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全息屏幕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江浅的指尖停在金怨器能量曲线的第 38 分 17 秒处,那里本该平滑上升的波形突然出现锯齿状跳跃,像被石子打乱的水流。“放大这段数据。” 她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的寂静,屏幕上立刻展开更细密的时间轴,每个跳跃点都对应着 0.3 秒的能量骤升,“这不是仪器误差,是真实的能量‘震颤’。” 陈默将同步录制的实验视频切到对应时间。画面里,张念正在进行金怨器的 “画” 环节,朱砂笔在陨铁匕首上勾勒雷纹时,手腕有个不易察觉的抖动。“就在这里。” 他用红色箭头标出抖动瞬间,能量曲线恰好在此刻偏离预期轨迹,“1938 年陈守义的笔记里写过,画符时‘腕若松则气散,腕若僵则气阻’,这个抖动让能量流出现了 0.2 秒的中断。”
负责木怨器监测的李教授推了推老花镜,指着自己负责区域的异常点:“我的情况更奇怪。” 青铜鼎的能量曲线在低 51 分钟突然垂直下落,与视频里他弯腰捡掉落的桃木剑完全同步,“当时剑穗勾住了长袍下摆,我下意识用左手扶了鼎沿 —— 难道接触方式不对也会引发异常?” 他调出 1913 年周正明的打铁记录,发现有十七处类似记载:“握锤不正,则铁不成器”。
艾伦的量子计算机正在进行模拟推演。他将仪式步骤分解为 217 个动作单元,逐一测试每个单元的误差对能量流的影响。当模拟到 “祭” 环节的站位偏差 30 厘米时,五怨器的同步率瞬间从 89% 跌至 41%,与实验数据中的异常点高度吻合。“空间位置的影响比我们想的更大。” 他放大模拟图中扭曲的能量流,“就像无线电通信,差一米就可能串台 —— 古籍说的‘方位不差分毫’,其实是精准的空间定位要求。”
张念突然想起奶奶教案本里的插图。她翻到那页泛黄的纸,上面用朱砂画着五个小人,每个小人的脚尖都踩着细细的横线。“奶奶标注过,这是‘踏罡步斗’的基准线,偏差超过一指宽就会‘罡气紊乱’。” 她对照实验视频,发现王队长的右脚确实超出基准线约 2 厘米,对应土怨器的能量曲线出现明显波动,“1938 年的仪式都在地面画刻度线,我们这次用的是全息投影,可能导致视觉误差。”
讨论进行到中午,团队将异常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可追溯到人为操作的 “显性异常”,如动作偏差、站位不准;另一类是找不到明确原因的 “隐性异常”,如水怨器在第 67 分钟突然出现的能量激增,视频里没有任何操作失误。“这让我想起 1966 年的时空裂隙。” 江浅调出当年的监测数据,发现有五处类似的无因异常,“当时以为是仪器故障,现在看来可能是器物自身的‘脾气’。”
陈默的便携式光谱仪对准水怨器的液态金属,屏幕上显示出复杂的元素图谱。除了已知的 23 种元素,还有一种未知成分在异常点出现时浓度骤升。“这是什么?” 他放大图谱中的峰值,发现其原子结构与 1938 连重庆防空洞的石砂样本有 67% 的相似度,“难道水怨器在吸收环境中的时空能量?” 这个猜测让会议室瞬间安静 —— 如果器物能自主吸收能量,之前的所有理论都要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