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实验数据的初步收集与整理
1967 年谷雨的暮色中,地下实验室的金属门刚打开一条缝,陈默就抱着数据记录仪冲了进去。五怨器周围的空气还残留着淡淡的青铜味,他的靴子踩在仪式台边缘的朱砂痕迹上,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 —— 那是混合了纳米时砂的颜料特有的质感。“快!金怨器的余温还没散。” 他蹲在陨铁匕首旁,将温度探头贴在匕首柄的螺旋纹上,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从 36.5c缓慢下降,这是张念手掌留下的能量余温。 艾伦的团队早已在主控台前排成两列,每个人面前都摊开着数据记录本。负责火怨器监测的小李正对着屏幕揉眼睛,琉璃盏能量波动的峰值曲线像座陡峭的山峰,在 47 分 12 秒处突然垂直下落 —— 那正是张念吟诵心传口诀的时刻。“这 17 秒的波形,和 1938 年长沙防空洞的能量记录完全重合。” 他指着曲线底部的平滑段,“就像突然踩了刹车,狂暴的能量被硬生生稳住了。”
江浅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从五怨器基座下取出嵌入式传感器。金怨器旁的传感器表面凝结着细密的水珠,那是流水蒸发后留下的痕迹,而数据芯片却异常干燥 —— 特制的防潮涂层完美保护了记录介质。“每个传感器有 8192 个数据点。” 她将芯片插入读卡器,全息屏幕上立刻展开瀑布般的数据流,“1938 年张敏用钢笔记录能量变化,现在我们每秒能记一千组,但本质上都是在和时空对话。”
张念还坐在桃木阵眼上,膝盖上摊着奶奶的教案本。她对照着实验视频,在本子上标注每个仪式环节对应的能量反应:“沐” 环节使金怨器的频率稳定在 7.8 赫兹(地球自转频率),“画” 纹时木怨器的能量强度提升 37%,“祭” 同时五件器物的同步率达到峰值。“奶奶写过‘雷纹需画七圈,多一圈则躁,少一圈则滞’。” 她指着视频里青铜鼎上的纹路,不多不少正好七圈,对应的能量曲线呈现完美的正弦波,“原来这些数字不是随便定的,是能量运行的自然节律。”
王队长的罗盘被送到材料分析室时,指针还在微微颤动。显微镜下,指针表面的氧化层出现了规则的裂纹,每个裂纹间距都是 0.3 毫米 —— 这是能量共振产生的疲劳痕迹。“就像老战士身上的伤疤,每道都记着一场战斗。” 分析员小赵用探针轻触裂纹,屏幕上显示出与火怨器相同的元素成分,“罗盘在仪式中不仅是指示器,还是能量导体,这些裂纹其实是微型的能量通道。”
数据分类的工作在深夜展开。艾伦设计的分类系统分为三级:红色文件夹装五怨器的原始能量数据,蓝色文件夹存时空环境参数,绿色文件夹则收集执行者的生物反馈。“看这个交叉比对表。” 他将金怨器的波动曲线与张念的心率图叠放在一起,两条曲线在 “祭” 环节完全重合,“1913 年周正明说‘器物有灵’,现在我们能证明,这个‘灵’其实是人与器的能量共振频率。”